正文

序三(1)

對照記@1963 作者:馬家輝 楊照 胡洪俠


序三

胡洪俠

“這真是一個奇跡”

我先認(rèn)識香港的馬家輝,后認(rèn)識臺北的楊照。和馬家輝聊天時,得知楊照也是生于一九六三年,我們?nèi)齻€原是同齡人。我對家輝說(也可能是家輝對我說),其實我們可以一起寫本書。三個人在不同的華人社會長大,同樣的一個題目,必能寫出不同的經(jīng)歷、想法與格局,其中的種種差異,一定多有意味深長之處。家輝答應(yīng)聯(lián)系楊照,希望馬上開始。說起來,這初次“訂約”,都是六七年前的事了(家輝說是三四年前的事,聊備一說)。

盡管馬家輝的“馬上”并不總意味著“上馬”,但此事似乎也從未“下馬”,每此見面我們都要溫習(xí)一次,互相埋怨一頓,然后再次想象一番,比如我們可以合作開一個博客,再找家報紙開個專欄,線上線下互動,鼓勵讀者點題,諸如此類,直把自己的心情說到“如火如茶如咖啡”為止,可結(jié)局呢,往往又是說說而已。二○○九年香港書展,總算遇到了楊照,三人于海邊一酒吧小聚,舊事重提,都覺得如果再光說不練,那就太不夠意思了。當(dāng)場按生辰年月排定了座次:楊照居首,家輝屈居老二,我心不甘情不愿地成了老三。老大說你們老二老三把此事耽誤了,以后就聽老大的。彼時維多利亞港灣海風(fēng)習(xí)習(xí),濤聲陣陣,燈火點點,那風(fēng)那濤那燈都見證了三個老男人的“海誓山盟”。可是,實踐再一次雄辯證明,老大并不比老二老三更靠譜,接下來的一年里,風(fēng)過耳,燈沒亮,濤聲依舊。

二○一○年,還是在香港書展上,馬家輝、朱天心和我有一個對話,談一九六○年代大陸、臺灣、香港不同的生活。身為主持的馬家輝掌握話語權(quán),當(dāng)場向一百多位聽眾公布了三地三男人的寫作計劃。提問環(huán)節(jié)有聽眾說你們這本書一定很好看,“請問什么時候出版呢?”家輝笑了,說我們都計劃了很多年了,應(yīng)該很快可以開始了。他不失時機(jī)地看了我一眼,我也笑了,斗膽說了一句:“明年吧。 ”

明年復(fù)明年,一直到了二○一○年,“對照記 @1963”專欄總算走出了小會議室,走進(jìn)了《晶報》“人文正刊”的“正點”版上。說起來好笑:版名叫“正點”,可這個專欄已經(jīng)“晚點”很多年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