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想象別的學生買了這本參考書回家,跟我一樣興味盎然地讀起托爾斯泰有趣的故事,家里的大人靠過來一看,噢,原來是在復習功課,點點頭就離開了。本來在課業(yè)壓力下,沒什么機會看課外讀物,也沒機會接觸課外讀物的小孩,或許就靠這么一點偷渡的內(nèi)容,保留了文學的根苗。
我一直忘不了少年時期,曾經(jīng)領(lǐng)受到一個長者這樣的隱約用心。大學畢業(yè),自己在文學出版圈稍稍有點交接,還在美國留學時,有一回暑假回臺灣,我還鄭重其事地跟那時在“遠流出版社”工作的陳雨航提起編參考書的計劃。
陳雨航當然很驚訝,一個寫小說寫散文,又沒教過國中的人,編什么參考書?而且參考書有參考書的出版流通系統(tǒng),編參考書,干嘛找從來沒介入過這個市場的“遠流”?
我解釋,我不是要編普通的參考書,我想做的是像何瑞雄那樣的工作,把它做得更大更扎實。既然臺灣是個考試至上社會,既然為了考試學生得花一個熱中閱讀,覺得閱讀的世界比真實人生更重要的少年。那么多時間只讀課本,既然老師家長認為只有跟課本跟考試有關(guān)的東西才值得讀,那要解救臺灣的學生,讓他們不要那么封閉那么可憐,能做該做的,就是偷渡。把遠比課本豐富多樣的內(nèi)容,用參考書的形式打進學生的生活,讓他們能理直氣壯不被罵不被沒收地讀真正的知識,而且我有把握,這樣的參考書打開學生的眼界,挑起他們的好奇,連貫了課本的條文,還一定可以有助于學生考試得到較好的成績。
我不想找國中高中老師合作,更不想找參考書出版商,他們一定不會支持我的想法的。我們要做的,是一種潛伏的教育革命,文化改造運動啊!
暑假很短,沒一會兒,我就又去美國繼續(xù)我的研究生學習了,“遠流”和雨航也有很多出版計劃要忙,“編參考書救臺灣學生”的構(gòu)想,也就不了了之了。
可是編豐富有趣參考書的想法,從來沒有離開我的腦袋。總覺得,當年在“盛大行”的角落里隨便翻開一本參考書,竟然能啟發(fā)我看到那么大的文學世界,何瑞雄給予我的,我應該要用什么方式傳遞回報給下一代的臺灣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