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走的時辰是2004年的5月6日,星期四,10點26分,正趕上“五一”長假的倒數(shù)第二天。陰歷三月十八,都是雙日子。
就在前一天,我和幾個姐姐還在商量,要不要接母親回家調(diào)養(yǎng)。對于一般家庭來說,父母病危,子女們輪流值守,固然不失為是最公正、最勞逸結(jié)合的辦法,但母親已昏迷七天,病狀既沒有惡化,更沒有好轉(zhuǎn),這樣下去,什么時候是個頭呢?眼看長假一過就要上班,誰能老請假晝夜陪護在母親身邊?即便能請假,巨大的住院開銷也是當務之急的頭等麻煩,如何負擔?
據(jù)醫(yī)生講,母親一旦離開現(xiàn)在的消炎藥物和氧氣,很快就完了——這些日子,母親一直是24小時輸液和吸氧的——在別人看來,我們已經(jīng)算“放棄治療”的不孝之人了。既然母親自己那么堅持地活著,我們又怎么忍心不給她頑強的生命以最低限度的保障?堅持吸氧和使用較好的消炎藥,是我們尚能承受的最后底線了,無論如何不能再降低了。
既然母親注定要走,那就讓她少受些痛苦——我們只能做這么多。
還能做什么呢——很多時候,兒女的孝心其實是和經(jīng)濟實力聯(lián)系在一起的——“百順孝當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自古有論。
回家——還是繼續(xù)住院治療?到底也沒商量出個結(jié)果。當天,三姐倔犟地堅持由她一個人值夜班——此前,為防止隨時可能出現(xiàn)的緊急情況,夜里至少都留兩個人。她的理由其實是直沖要害:“往后上班了,總不能都晚上耗在這吧!”要大家提早做好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萬萬沒想到,偏巧那天晚上就出事了。
我記得當晚三姐一人在醫(yī)院陪床的時候,我正轉(zhuǎn)遍北京城的大小藥店,詢問有沒有家用的簡易制氧設備賣。有一種叫“氧立得”的制氧儀,用著方便,但一次藥只能維持四五十分鐘;用氧氣袋,維持的時間更短。這對于需要24小時不停給氧的母親來說,顯然都不適用。一籌莫展之際,母親斷然以生命的戛然而止打消了我們的重重顧慮,把還在猶疑、矛盾中左右為難的兒女們,狠心晾在了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