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殯是在母親去世后的第三天上午。開靈車的司機同我商量靈車的行駛路線。一位親戚說,靈車最好不要經(jīng)過家門口,而且迎回的骨灰,最好也不要在家里停留,直接下葬,入土為安?;鸹?,我們便直接開車回河北老家,把母親的骨灰葬在老家的祖墳里。
只是我的心里一直有疑問:為什么不能讓靈車路過家門呢?為什么不能讓母親再回家看一眼呢?母親是多么留戀這個家呀!我又記起抱母親下樓時她眼角的一滴清淚,以及她潛意識地對身后樓門的最后一眼回望——她是多想再回到這個家呀!
我記得發(fā)送完母親從老家回京的路上,已近傍晚,交通廣播里充斥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兒女對自個兒母親的動情的感言,好像第二天正是“母親節(jié)”。
靈車出發(fā)的時候沒有經(jīng)過家門,回來時候也沒有——母親該有多遺憾!
母親病重復(fù)發(fā)這幾年,幾乎每天都要由保姆推著輪椅,把她從臥室推到客廳的大窗戶邊曬太陽。樓下不了,只能讓她以這種方式接近陽光(據(jù)說曬太陽對活絡(luò)血管有好處)。推出來沒五分鐘,母親就待不住了,連哭帶喊地嚷:
“家去吧——家去吧——”手指著自己房間的方向。
起初保姆聽不懂,母親一口河北口音,加上多年腦血栓造成的發(fā)音障礙,除了我們,多數(shù)人開始都不懂母親嘴里蹦出的簡單的字到底意味著什么。我對保姆翻譯:“我媽是說回家去!”保姆更懵了——
“這不就是您家嗎?”
我說:“她是說回到自己的房間,那才是她的家。”盡管同在一個屋檐下,但母親覺得除了自己那間臥室以外,連客廳好像都是別人家的,或干脆認為就是露天的。
一回到自己的房間,媽就樂了。
“家去吧——家去吧——”
這成了母親的一個樸實的愿望。
只有在自己家,母親才感到心安理得。
媽,咱們“回家”吧!
貳章
歸根:母親在前,父親隨后
父親母親每次出門逛街,都是一前一后走的,快六十年的老夫老妻了,居然顧忌一起走被人撞見會笑話,更別說牽手了。通常是母親讓父親“先頭里走”,然后自己再故意磨磨蹭蹭地東找西找才出門,遠遠跟在后面。距離拉開了,心里卻彼此相互照應(yīng)著——這就是他們那個年代特殊的“愛情”表達方式。這圖景在我印象里已淡忘多年了,今天被翻出來,別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