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對“小馬哥”久仰已久。我是學英文出身,專業(yè)背景決定著我尊敬所有“英文說得溜”的朋友。更重要的是,馬英九曾經(jīng)打敗阿扁當上臺北市長,讓我覺得“爽”。至于政治上如何,當時考慮得不多。
2006年2月的一天,我接到比利時當?shù)匾晃蝗A人朋友的電話,說馬英九正在布魯塞爾訪問,最后建議道:“趕快過來采訪一下吧。”
聽到這個消息,我馬上給臺灣駐比利時的官方機構“臺灣代表處”新聞官劉某某打電話。“哥們兒,你太過分了吧,連馬英九來布魯塞爾都不告訴我。”我一開口就搶占上風,讓對方覺得“理虧”。
布魯塞爾的政治圈子很小,政客、官員、學者和媒體就那些人,低頭不見抬頭見,基本算是在一塊“混”。劉是我的熟人,在多個場合見過、聊過。那時候,媒體經(jīng)常報道臺灣“國會議員打架”,我就時常以此與劉打招呼:“又打起來了?呵呵。”他往往會笑著半開玩笑道:“呵呵,這就是民主。”
不過,彼此畢竟隔著一道政治海峽,劉并不希望我去采訪,所以給我打馬虎眼(上海話叫“搗漿糊”),在電話里笑著說:“馬市長這次來是公務,今天的演講會是閉門會議,不對媒體開放。”
“我不管,我到會場門口等著。”我有些蠻橫。其時,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zhàn)剛剛進行訪問大陸的歷史性“破冰之旅”,兩岸關系氣氛不錯,我預測對方不會太為難我。
果然,劉告訴了會場所在地——布魯塞爾火車北站附近的喜來登酒店,不過依然強調是“閉門會議”。
我哪管這一套,匆匆趕到喜來登酒店,劉在會場門外等我,并且自食其言,主動開門讓我進入會場。看到這樣松,我趕緊打電話讓我的哥們兒、攝影記者徐金泉也趕過來。
后來了解到,馬英九此次以臺北市長身份出訪歐洲,計劃行程共13天,到訪城市有意大利都靈、瑞士日內瓦、愛爾蘭都柏林、英國倫敦和比利時布魯塞爾。此次訪問的主要目的是推進歐洲與臺北、臺灣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與合作,希望更多的歐洲企業(yè)赴臺北投資。
由于我來得晚,演講早就開始了,我看到“小馬哥”正在講臺上侃侃而談,完全脫稿,借助PPT視頻進行講述,并頻繁回答觀眾的提問,標準的美式發(fā)音,哈佛畢業(yè)的就是不一樣。
當時,“小馬哥”正在推介臺北市的基礎設施和投資環(huán)境,特別是在信息技術方面,宣稱臺北已經(jīng)成為亞太地區(qū)的“新硅谷”,他希望更多比利時企業(yè)到臺北投資或進行經(jīng)濟合作。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他介紹說臺北是世界上所有大城市中無線網(wǎng)絡信號覆蓋面最廣的,他提出打造“網(wǎng)絡臺北”的概念,讓無線網(wǎng)絡信號幾乎覆蓋整個臺北市區(qū)。
跟隨馬英九訪問的臺灣記者有10多個,一些人看起來就像是“小馬哥”的Fans。中間休息時,馬英九一直被媒體包圍著,女記者們都露出“亢奮”的目光,甚至個別提問的聲音都有些“撒嬌”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