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輪船上的攝影展 1

歐洲真相 作者:吳黎明


馬庭已經(jīng)年近70歲,早就從漢堡一家報社副總編的位子上退下來,雖然仍然筆耕不綴,作為自由記者給一些媒體寫稿,但收入有限。為了節(jié)省經(jīng)費,馬庭找到這家輪船博物館辦自己的攝影展。輪船博物館也很慷慨,提供了兩大間展廳(其中一個是過路間),不收租金,只要求馬庭交點水電費。因此,采訪期間,我常看到輪船酒吧服務員不時在這里穿行,偶爾給我做個鬼臉。

這條船沿著易北河環(huán)游,會在沿河的城市???,這時一些市民會前來觀看馬庭的攝影展。除了船票6歐元,這個攝影展本身不收錢。

為了這個攝影展,馬庭把壓箱底的東西都拿出來了,他又從中精選出240張,沖印裝裱,加上說明,展覽就開始了。這些只是馬庭圖片庫中很少一部分。1976年,馬庭帶了珍貴的1200張彩色幻燈片與黑白照片回德國;30年后,馬庭夫婦又拍攝了1.3萬張電子照片。我記得,這些對比鮮明的圖片中,有幾對照片特別令人記憶猶新。

第一對是放在展廳入口的“天安門廣場掠影”。圖片顯示,1976年時,天安門廣場上的人們都身著單調(diào)的黑、灰色服裝,黑布鞋,騎著笨重的自行車;2006年時,天安門廣場上的人群的衣服色調(diào)全變了,色彩繽紛,充滿個性,人們臉上都充滿笑意。

第二對圖片是上海浦東,30年前是兩層的小樓和沼澤地,如今矗立著東方明珠和金茂大廈等摩天大樓。

第三對是30年前在故宮護城河公園散步的一家人,身著標準的“毛式服裝”,拘謹、不茍言笑;30年后的另一家人則身穿時髦服裝,小孩子肆意地歡笑。

馬庭詳細地向我介紹一對對圖片的來龍去脈,偶爾也告訴我當年在中國的“有趣”經(jīng)歷。比如,他剛到中國就趕上民眾自發(fā)悼念周恩來的“四五運動”,堪稱驚心動魄。當時,住在北京飯店的馬庭在陽臺上看到人潮涌動,新聞敏感性極強的他馬上帶著3臺相機往天安門廣場跑,孤身沖進人群。由于語言隔閡,他當時不知道是咋回事,反正惟一的想法就一個勁地猛拍。結果,“那時好多人把我圍起來,大家都認為我是蘇聯(lián)間諜,把我打倒在地,要求我把膠卷交出來”。后來,他被扭送到警局里,經(jīng)過費勁周折的解釋,幾個小時后才重獲自由。

馬庭被抓在當年的歐洲是轟動一時的新聞,當然是馬庭自己把消息發(fā)回歐洲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