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釋回北京飯店后,馬庭立即著手寫報道,當晚10點,他跑到附近的電報大樓發(fā)稿回德國,但當時電報大樓惟一的值班人員不會英文和德文,而馬庭不會中文,那時還使用打孔電報紙呢,最后他只得親自將稿件敲了進去。30年前在北京電報大樓發(fā)電報的原稿,馬庭至今保留著。
馬庭出生于1939年,曾經(jīng)擔任多家日報、文摘和畫報的部門領導,在阿克瑟爾·施普林格(Axel Springer)出版社擔任過副主編一職。出于對攝影的熱愛,馬庭時常用鏡頭記錄下他眼中的世界。2002年起,退休后的馬庭堅持做自由記者。
馬庭的夫人瑪格麗特出生于1942年,曾任《漢堡晨報》的專欄作家和《漢堡晚報》的編輯。2007年后,她開始作為自由記者和撰稿人工作。
馬庭是一個很淡薄的人,想法也很單純,他的許多圖片說明中并沒有一個勁地夸中國,個別地方的提法甚至讓我的一些同行有異議。
“我始終希望站在一個中立的立場上展示真實的中國,既不會像一些德國媒體那樣過多地批評,也不會只大加贊揚。圖片就在那里,人們可以去看,去體會其中的含義。”馬庭說。
在馬庭眼中,早上公園晨練的大媽,每日騎車送貨的小伙子,火車站等待出發(fā)的農(nóng)民工,排隊入校的小學生,村口吸煙的老人,擁擠的地鐵和公共汽車等等,“都是我對中國印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們構(gòu)成了一個復雜的、變化中的中國”。
馬庭說,中國在30多年經(jīng)歷了諸多改變,“其密集和激烈程度是世界上其他國家從沒有經(jīng)歷過的,這是我興趣的出發(fā)點。”
當時,攝影展中有一張照片很特殊,那就是2008年奧運前夕拍攝于鳥巢前的照片,這是惟一沒有前后對比的照片。原來,馬庭夫婦在奧運前夕又自費去了一趟中國。對于德國媒體誣蔑北京奧運會,馬庭很不感冒,所以特意選了這一張照片。而且,馬庭還特意將攝影展定在8月8日奧運會開幕那天開始對公眾開放。馬庭對我說:“奧運前后,德國媒體出現(xiàn)了許多指責中國的聲音,這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