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曾國藩的允準,李鴻章大喜,立即催常勝軍盡快開出,他說最好上午接信,下午就上船出發(fā),“惟盼風利不泊,直下石頭城,以為快慰”。他又致函吳煦:“常勝軍調(diào)援金陵之說,中外皆知,即使英美領(lǐng)事意存阻撓,無論輪船多少,人數(shù)增減,必須成行,愈速則愈密,愈密則愈妙?!?迫不及待之情,表露無遺。
但這時金陵外圍的戰(zhàn)況,已發(fā)生變化。曾國荃在水師的支援下,堅守了四十六天,沒有崩潰。十月初五清晨,湘軍反攻,迫使太平軍撤圍。曾國藩奏報:“自辰至巳,掃平賊壘數(shù)十座,擒賊近四百人,斃殿后悍賊七千人……時閱四十六日,以寡御眾,出死入生,卒能挽回危機,保全大局?!?曾國藩又馬上寫信給李鴻章說:“金陵極危險之時已早過……白齊文之軍既未啟行,即可竟作罷論?!彼吕铠櫿逻€不死心,幾天后又寫信說:
常勝軍不來金陵亦自無害,來亦未必果有裨益。九洑洲、下關(guān)各賊壘似非輪舟炸炮所能遽破,鄙嘗疑用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忠逆之攻金陵官營,亦有炸炮,亦雇洋人在內(nèi),官軍不因此而震駭,舍弟亦還以炸炮御之,彼亦不因此而動……鄙意求勝于洋,在中國官不要錢,兵不兒戲,不僅在稅餉之盈絀,尤不在體制之崇卑。
曾國藩又在老調(diào)重彈,從常勝軍去不去金陵,扯到洋人武器沒什么了不起、中國體制并不輸于洋人之類的宏大議題,李鴻章接信亦只能唯唯而已。但這時白齊文已整裝待發(fā)。作為雇傭軍,必須打仗才有錢收,所以白齊文借出兵為由,纏著吳煦、楊坊要錢,逼楊坊立即發(fā)還拖欠的軍餉。
十一月十四日,白齊文率領(lǐng)一伙常勝軍,擅自關(guān)閉了松江城門,準備強行劫取餉銀,鬧得城里雞飛狗跳。知府方傳書、參將李恒嵩趕來,好言相勸,承諾發(fā)還欠餉,白齊文還是不依不饒,揎拳捋袖,恨聲不絕。翌日,他竟帶著數(shù)十名官兵,到上海興師問罪,氣勢洶洶直闖楊坊家中,把楊坊痛毆一頓,打得楊坊鼻梁折斷、吐血不止,隨后搶走了洋銀四萬余元。
李鴻章正愁常勝軍赴金陵一事泡湯,不知如何把白齊文送出門,沒想到白齊文自己倒持泰阿,把理由送上來了,李鴻章正好把他解決,并順帶把吳煦也端掉。他一邊奏請朝廷撤了白齊文的職,并懸賞五萬兩通緝;一邊向曾國藩報告:“吳道適自鎮(zhèn)江回,求鴻章斥革白齊文,商請英國士提督(士迪佛立)出頭彈壓。常勝軍弁目百數(shù)十人均系外國流氓,畏英國之威,英兵官四人在該營幫同教練,已與士提督商議定,中外各派一員接管(已派李恒嵩會同英員),糧餉調(diào)發(fā)由中國官員主持。該勇如再獷悍,應酌量裁遣。”
李鴻章又寫信給吳煦:“英法與我會防,乃任流氓美人猖獗至此,閣下與憩堂(楊坊)必須設(shè)法挽回,若釀成重案,不獨吾兄等無詞自解,即外國帶兵各官面上皆不好看也?!?這封信,為追究吳煦、楊坊責任,埋下伏筆。
十一月十八日,李鴻章向朝廷參奏吳煦、楊坊二人:“至二品頂戴、蘇松太道吳煦,二品頂戴、前蘇松糧道楊坊,本愿帶常勝軍赴援金陵,屢次延誤,實由白齊文不遵調(diào)遣,楊坊并被白齊文毆傷,尚非縱容逗留。然該道等創(chuàng)募此軍,及換人接帶,始終主謀,又有督帶之責,不能實力制,辦理不善,咎亦難辭。應請旨將吳煦、楊坊暫行革職,仍令妥籌接辦事宜,以觀后效?!?朝廷準奏。吳煦、楊坊的仕途,至此“行人止步”。
李鴻章旋向士迪佛立提出交涉,常勝軍應由中國人會同管帶。士迪佛立初不愿意,雙方反復爭辯,乃至舌敝唇焦,最后簽訂了“統(tǒng)帶常勝軍協(xié)議十六條”。規(guī)定常勝軍暫以奧倫為管帶,李恒嵩會同管帶;裁至三千人,削減雜項開支及長夫額數(shù);不得私購軍火;懲辦士兵由中方做主;松江地方事務外國人不得干涉;將來征得英國政府同意后,改由戈登統(tǒng)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