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博士的研究也涉及我國兩片重要海疆的主權:首先,抗戰(zhàn)期間他在東沙群島科考時發(fā)現(xiàn),海床上若干珊瑚長在一些海底的瓷器上,通過計算珊瑚的成長周期,證實那片海域在明代就是中國的領土。馬先生逝世后,蔣經(jīng)國頒發(fā)的褒揚狀還特別提到這一點。其次,在美國把琉球群島、釣魚島“交給”日本之前,他已推測到釣魚島海域有石油蘊藏,并通過一位“立委”將意見轉達給“總統(tǒng)府秘書長”張群先生。但張先生未重視本國學者的研究,認為:“要是那里有油,日本人早就發(fā)現(xiàn)了,還等我們?” 后來中日發(fā)生釣魚島主權爭議,馬博士成了臺灣最年長的“保釣人士”。
從以往的宣傳所得到的印象中,抗戰(zhàn)勝利后派往各地的“接收大員”無不貪污腐敗,而馬博士卻是一位清廉自守的接收大員。他在抗戰(zhàn)勝利后與陳建功、蘇步青、蔡邦華、陸志鴻、羅宗洛五位教授到臺灣,會同杜聰明、林茂生接收臺北帝國大學,改組為國立臺灣大學,出任理學院地質學系主任兼海洋研究所所長。書中展示的馬先生的朋友圈,多是南渡或北歸的著名學術精英。南渡者帶走了文化薪火,得以免遭未來的浩劫;而馬先生與其他人不同,他留在臺灣純系職務原因,不存在政治選擇。
作為純粹的科學家,馬博士愛國而不問政治;也正因為他不是政客型學者,在傅斯年校長逝世后逐漸被排擠,變成退休教授,晚年窮困潦倒。這位國寶級科學家被遺忘多年后,因癌癥住進他早年接收的臺大醫(yī)院三等病房;旋因媒體的爆料,被轉到一等病房,謝東閔、蔣經(jīng)國、嚴家淦、孫運璇等政要接踵探視。身后備極哀榮,張學良在臺灣的首次公開露面,也是在馬先生的葬禮上。兩岸中國人 “國民性”相同,除了內斗不外行,雨后送傘的禮數(shù),也歷來周全到位。
作為大科學家的家人,其實未必都幸福。這點從母親與馬博士的失敗婚姻和國光哥的自述中,都已經(jīng)證實了。除了父母的傳奇故事,這本以《壞孩子》命名的自傳,展示了一個叛逆男孩的成長經(jīng)歷:出生前父母失和,險遭墮胎;出生后被寄養(yǎng),被劫走,當過“小和尚”;到臺灣后失去媽媽呵護,飽受家庭暴力;他是一個在家博覽群書、在校逃學游蕩的“問題少年”。馬家父子兩代人從基因上就叛逆,老爸為逃婚去了日本留學,兒子因姑姑的小動作遭父親誤解,也離家出走。不過這兩段出走的結果都還不錯,父親成了地質學家,兒子成了作家。
國光哥從小是個講故事的高手,這本書沒有走宏大敘事的路子,但那個巨變年代從大陸到臺灣的社會眾生相,都被勾勒得躍然紙上。他成長過程中遭遇過的種種人物:慈愛呵護的學界長輩,耳鬢廝磨的兒時玩伴,義字當先的江湖兄弟,激情殺人的書店老板……大多是隨國民黨播遷到臺灣的“外省人”。其中有段文字尤令我感慨,凸顯出當今海峽對岸的中國人,在身份識別上的無奈:
當時臺灣光復未久,臺灣有許多人不清楚自己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老師常常以我作例子問大家:
“馬國光是哪國人?”
“中國人!”同學齊聲回答。
“我們大家都是哪國人?”
“中國人!”大家的聲音更大了。
老師聽了很高興,要大家一起說:
“我們大家都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