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曾國藩的遺產(chǎn)(3)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cè)面 作者:張宏杰


接到曾國藩的信后,曾紀澤嚇壞了,曾國潢倒不著急。他知道怎么解釋才能令曾國藩滿意。他回信給曾國藩說,這個房子花錢如此之多,主要都花到那個藏書樓上了,為了讓藏書樓堅固永久,他們想了很多辦法:“富厚堂造書屋七間,芳六、科二毫不荒唐半點,蓋以地基昔系澇田,石腳砌丈余而后平土面,此中工價已占千馀串:通體用青磚,料木多杉樹,尤非可以尋常計算也……”

就是說,這個書房造得很堅固,因為地基比較軟,所以用石頭砌了一丈深的基礎(chǔ),這就花了一千串。而通體用青磚,木材都用的杉木,這也花了很多錢。

曾國潢深知,曾國藩處處都可節(jié)儉,只有藏書舍得花錢。所以講清楚這些錢是怎么用的,曾國藩的氣就會消了。確實,今天我們參觀曾國藩這座故居中的藏書樓,會發(fā)現(xiàn)它的設(shè)計和建造確乎有別于宅內(nèi)的其他建筑。雖然貴為侯府,但是富厚堂中的大部分建筑或外包青磚,內(nèi)用土坯,或者前臉用青磚,其他部分用土坯,比土財主還儉省。只有這座藏書樓舍得血本,一樓外走廊全以花崗巖為柱,為的是防白蟻;一至三樓通體用青磚,都修有專用上下書籍的通道。二樓四周有外走廊,可以曬書;書室辟在三樓。整個藏書樓所用木料都是上好杉木。頂層四周均開設(shè)窗戶,四面通風,可避免藏書霉變。和宅內(nèi)其他建筑比起來,這座藏書樓確乎別具匠心,花費了曾氏叔侄不少心力。

果然,經(jīng)曾國潢這樣一番解釋,曾國藩也不再批評了。這座藏書樓也成了曾國藩留下的唯一一座“豪華建筑”。事實上,它后來已經(jīng)成為江南最大的私家藏書樓之一,雖遠不及蘇浙的“天一閣”等有名,但規(guī)模則比它們還要大。里面藏書達到三十萬卷,其中不乏珍本。可惜曾國藩告老還鄉(xiāng)的愿望一直沒能實現(xiàn),因此到死也沒能親眼見到這座藏書樓。在曾國藩身后,這些藏書及文件中最珍貴的部分,被曾寶蓀、曾約農(nóng)帶去了臺灣,現(xiàn)在寄存在臺灣“故宮博物院”。“富厚堂”其他的當時認為比較珍貴的藏書,共計兩百多擔,一九五○年冬被湖南省文管會運往長沙封存,僥幸躲過了文化大革命,現(xiàn)在存在湖南省圖書館和省博物館。至于其他大部分,幾十萬卷當時認為沒什么價值的藏書,在經(jīng)歷“土改”“四清”“文化大革命”之后,都不知去向了。這些書在解放后被認為是廢物,“土改”的時候,村民發(fā)現(xiàn)這些廢物還有點用處,他們把曾家線裝書的上下空白的部分裁掉,訂成小本子,用來記賬,其他的都扔掉了。今天我們到藏書樓上,看到架上還零星躺著線裝書,其實這是些影印件或是從附近村民家收來的舊書,只是擺擺樣子,曾家原來的藏書,一本也沒有了。

這是曾國藩的遺產(chǎn)情況。

曾國藩去世之后,曾家斷絕了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所以生活一直很不寬裕。曾國藩死后第五年,其子曾紀鴻因家人病重,缺錢醫(yī)治,不得不托左宗棠向遠在新疆的劉錦棠借錢。左宗棠知道這個事情之后,十分感動,送了他三百兩銀子,過后還寫信告訴自己的兒子說:“以中興元老之子,而不免饑困,可以見文正之清節(jié)足為后世法矣?!本褪钦f,這樣一個官二代,有功之臣的后代,現(xiàn)在這樣窮,可見曾國藩確實是一個清官。

其實曾家人當初如果想要發(fā)財,實在是有太多機會了。比如很多人就通過曾國藩親手創(chuàng)立的兩淮鹽票發(fā)了橫財。這些鹽票起初定價很便宜,而利息卻非常高,比今天的原始股還賺錢。據(jù)曾氏后人講:每張鹽票的票價二百兩,后來賣到二萬兩,每年的利息就有三四千兩;當時的社會,家里只要有一張鹽票,那就是富翁了。當時社會上因鹽票發(fā)家的太多了。江西著名的富商周扶九原本為一介貧民,在長沙的布莊里做店員。有一次,他替店主去揚州收賬。欠賬之人一時手中無錢,愿以鹽票抵償,而店主不知道鹽票是怎么回事,不同意。周扶九當機立斷,自己借錢拿下鹽票。憑這幾張鹽票,他迅速成為富翁,后來身家多達四千五百萬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