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說過,對于自己的身后事,曾國藩早有打算。他存在江寧布政使衙門的一萬八千兩養(yǎng)廉銀,除了養(yǎng)老之外,還打算用來辦喪事。然而這筆他自以為“極豐?!钡酿B(yǎng)老錢,被事實證明并不充裕。
曾國藩生前很早就留下遺囑,囑咐孩子們給自己辦喪事時不可收禮:“余若長逝,靈樞自以由運河搬運回江南,歸湘為便……沿途謝絕一切,概不收禮。”
然而,一品大員、中興元老的喪事,畢竟要辦得體面風(fēng)光一些。曾國藩只留下一萬多兩,如果動用這筆款項,曾家其他人的生活顯然就要受影響。所以曾國荃建議曾紀(jì)澤不要遵守曾國藩的遺囑。曾國荃說,因為“哲人既萎,身后應(yīng)辦之事實非巨萬可以了”。至少要一萬兩才能辦下來,所以,“交誼非至厚者,自以固卻為是,然如少泉中堂之類,似亦可以酌受”。
不過曾紀(jì)澤拒絕了此項建議。他堅持“不受奠分,百事皆從撙節(jié)”。李鴻章帶了兩千兩白銀南下奔喪,曾紀(jì)澤堅決不要。連李鴻章的都不要,別人的更不能要了。曾國藩的喪事,前前后后花了一萬多兩銀子??梢哉f曾國藩生平積蓄,基本上都花在了喪事上。因此我們也可以說,曾國藩沒留下遺產(chǎn)。
這正好符合了曾國藩的心愿。曾國藩從青年時代起就打定主意“不靠做官發(fā)財”,他晚年在給曾紀(jì)澤的信中說:“余將來不積銀錢留與兒孫。”一生的信條是不留金錢給子孫。當(dāng)初之所以拒絕將小金庫余款搬回家中,就是因為這一點。
曾國藩一生,只留下了兩項財產(chǎn)。一項,是那座被命名為“富厚堂”的宅第。
我們來到今天的荷葉鎮(zhèn),會看到一座規(guī)模很大的鄉(xiāng)間侯府,匾額上寫著“富厚堂”三個大字,這座大院總占地面積四萬多平方米,主體建筑近一萬平方米,,由三正六橫組成,看起來很是氣派。
曾國藩不是一直不同意家中大興土木、“造房起屋”嗎,這座侯府是怎么來的呢?
這就要講到曾國藩的第二項遺產(chǎn),那就是書籍。在個人生活上,只有一項,曾國藩舍得花錢,那就是買書。在給曾紀(jì)澤的信中,接“余將來不積銀錢留與兒孫”的下一句是“惟書籍尚思買耳”。曾國藩愿意把書作為遺產(chǎn),傳給子孫后代。他多次對曾紀(jì)澤說:“買書不可不多?!币驗闀畬儆诰褙敻?,它對子孫后代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同治五年,曾國藩打算辭官回家養(yǎng)老。所以命曾紀(jì)澤在湖南老家修理一處老房子,以備告老回家后定居。他要求曾紀(jì)澤節(jié)儉行事,盡量低調(diào):“門外掛匾不可寫侯府相府字樣。天下多難,此等均未必可靠,但掛宮太保第一匾而已?!本褪钦f,門上匾額不能寫上侯府什么的,只寫宮太保第四個字就可以了,不要太高調(diào)。
曾紀(jì)澤當(dāng)然表示要遵從曾國藩的意愿了。不過他又匯報說,打算在宅中興建一座藏書樓,曾國藩欣然同意:“家中造樓藏書,本系應(yīng)辦之事。”
曾國藩的本意是花上幾百兩銀子,修修老房子就好,不料同治六年房子修好后,曾紀(jì)澤向他匯報,說一共花了七千串銅錢,也就是大約五千兩白銀。曾國藩一聽,遠(yuǎn)遠(yuǎn)超出他的計劃,大為惱火。二月十三日,曾國藩寫信責(zé)備曾紀(jì)澤和具體辦理此事的曾國潢,說:
修理舊屋,何以花錢至七千串之多?即新造一屋,亦不應(yīng)費錢許多。余生平以大官之家買田起屋為可愧之事,不料我家竟?fàn)栃兄?。澄叔諸事皆能體我之心,獨用財太奢與我意大不相合。凡居官不可有清名,若名清而實不清,尤為造物所怒……
就是說,修個舊房子怎么能花到七千串?就是蓋新房子也花不了這么多啊。我一輩子立誓不靠做官發(fā)財,認(rèn)為當(dāng)了官就回家廣買田地建大房屋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不料我自己卻就做了這樣的事,報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