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jì)二三十年代,由于妓女問題成為人們關(guān)注的熱點,以之為題材的話劇和文學(xué)作品層出不窮。曹禺的《日出》在上海首演的45天前,1936年12月19日,位于上海北京路和貴州路轉(zhuǎn)角處的金城大戲院門口豎起了一塊巨大的廣告牌,上面赫然寫道:“三十七年前一段仇恨史,名妓賽金花的一生事跡?!?/p>
賽金花是近代歷史上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原名趙彩云,大約1872年生于蘇州蕭家巷。13歲時因家境貧寒被送到花船上為妓,幾年后結(jié)識了清朝的前科狀元洪鈞。洪鈞對她一見鐘情,并將她收為三房姨太太,并為她取了一個較為風(fēng)雅的名字——趙夢鸞。
1887年5月,清政府委派洪鈞出使德、俄、荷、奧歐洲四國。洪鈞正夫人不肯出國,遂將誥命夫人的衣冠借給趙夢鸞,趙夢鸞以公使夫人的名義出使四國,
出使期間,他們在柏林居住數(shù)年,到過圣彼得堡、日內(nèi)瓦等地,周旋于上層社會。趙夢鸞學(xué)會了一些英語、德語,受到過德皇威廉二世和皇后奧古斯塔·維多利亞的接見,在此期間又與年輕的德國貴族瓦德西相識。
1892年11月30日,洪鈞任滿回到上海,12月底抵達北京,任兵部左侍郎,仍居于京城邸宅。但僅僅一年以后,洪鈞因病去世。趙夢鸞在護送洪鈞棺柩南返蘇州途中,與洪家脫離關(guān)系,留在上海。另一種說法是她被善妒的正夫人趕出家門。
趙夢鸞離開洪家后重操舊業(yè),并很快艷名大熾。她“狀元夫人”的身份和海外游歷的經(jīng)歷給她平添了傳奇色彩,慕名前去與她結(jié)交的人絡(luò)繹不絕。她再次成為一個聲名遠播的名妓,就是此時她改藝名為“賽金花”。
十多年后,八國聯(lián)軍攻占北京。賽金花萬萬沒有想到,八國聯(lián)軍統(tǒng)帥瓦德西竟是舊時相識。賽金花因能說德語,得以與德國士兵交談,并很快與八國聯(lián)軍統(tǒng)帥瓦德西接洽上了。通過以往的交情,她勸說瓦德西不要濫殺無辜,保護北京市民。后又苦苦勸說克林德遺孀,以修建克林德碑的方式來了結(jié)克林德被害一事。因為她的幾番義舉,京城人對賽金花多有感激。
八國聯(lián)軍撤退后,賽金花依然做她的皮肉生意,然而歲月流逝,韶華不再,她雖又有過兩次從良的經(jīng)歷,但都不甚如意。最后一次是與參議院議員、江西民政廳長魏斯炅締結(jié)婚姻。三年后,魏斯炅逝世,魏家族人嫌棄她不光彩的經(jīng)歷,遂又將她趕出家門。
到了1922年,人老珠黃的賽金花窮困潦倒,淪落到天橋居仁里,在一處平房內(nèi)閉門寡居,和女仆顧媽靠典當(dāng)和借債度日。這時賽金花已是五十多歲的老太婆,病容憔悴,兩鬢斑白。
就在話劇《賽金花》上演前15天,真正的賽金花卻在居仁里的那間寒磣小屋里油盡燈枯,享年66歲。此時的她貧困如斯,連辦喪葬的費用都沒留下,蘇州老家的一些名士聞訊后發(fā)起募捐,總算為她辦妥了后事,將她安葬在陶然亭附近,與香冢、鸚鵡冢為鄰。
報上登了一幅挽聯(lián),對她的生前與身后事進行了評價,挽聯(lián)如下:
救生靈于涂炭,救國家于沉淪!不得已色相犧牲,其功可歌,其德可頌;
乏負廓之田園,乏立錐之廬舍,到如此窮愁病死,無兒來哭,無女來啼。
這就是一代名妓最后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