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悠然自得的鎮(zhèn)定,一腔視死如歸的從容。好像林覺民不是去赴死神的約會,而是像往常一樣告訴他縈懷的意映,他又要出一次遠門,用不著牽掛。
是??!當一個人明白了死生之大義以后,“砍頭只當風吹帽”,他也就獲得了最大的堅強與勇敢。我甚至猜想,他于刑堂上書寫的那些供狀如果能夠流傳于世,那一定是壺口瀑布一樣的酣暢淋漓,一種壁立千仞的奇崛。用血書寫到極致,血的精義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那是和《與妻書》一樣構(gòu)成了日月的雙璧啊。
我知道魯迅先生說過“從噴泉里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里出來的都是血”。換一種說法,那是血澆灌出的花,是血花。人們說那些后死的舉義的先驅(qū)們當行刑時候,雖滿身血污,卻一齊大笑,說:“我等此刻只求死,不愿生。若能以我等的赤血,換來同胞的醒悟,我等于九泉之下,也當欣慰殊甚,更無遺憾!”
四
家是身心俱可休憩的處所,在家可以伸懶腰,可以醉酒,可詩可賦,紅泥火爐,武夷巖茶,一輩子沒有大風浪,頤養(yǎng)天年,不管怎樣,林覺民是一個有著傳統(tǒng)印記的現(xiàn)代知識分子,他的身上還凝結(jié)著傳統(tǒng)的血:齊家。雖是經(jīng)過“天演論”啟蒙的知識者,但他還是脫不了齊家的念想。意映卿卿活在《與妻書》里,這樣的一個女子曾是怎樣的傳奇而引得奇男子林覺民如此的衷腸?不知林覺民是否和林則徐是本家,但在國家民族的大義面前是需擯棄自己微賤的身軀的?!捌埨麌疑酪?,豈因禍福趨避之”,林則徐這樣的聯(lián)句一定鼓蕩在林覺民的肺腑。在滿清的末年,大部分知識分子還是對廟堂心存向往和敬畏的,康有為、梁啟超不用說,連中山先生也曾上書李鴻章,但李鴻章沒有理會,而造成“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結(jié)局。人們除非萬不得已,是不愿把自己放到政府的對立面的,人們頂多是狂狷一下,像嵇康在柳樹下鍛鐵,或者陶淵明掛冠而去。龔自珍是最后從官場倉皇而去的,使酒罵座是因有志不得出,大路如青天,吾獨不得出。
幾人真是把自己放到王權(quán)的對立面?人,多數(shù)是權(quán)力和體制的仆人、傭人,少有的是硬骨頭不合作者,清初有幾個這樣的人物:顧炎武、黃宗羲和王夫之。而清末還有王國維為大清而殉,也許人說王國維冬烘,但他身上的某種質(zhì)素在現(xiàn)代愈加稀薄。
應該說林覺民這樣的現(xiàn)代知識者的眼界是開闊了,不再以一家一姓的國家為念,心里是裝著蒼生念著天下的,他們不再以卑躬屈膝以叩頭來叩朝廷的大門,他們是以自己的頭顱來為未來敲開朝廷的大門。
我常想風水輪流轉(zhuǎn),燕趙之地的慷慨悲歌,從晚明就轉(zhuǎn)移到了所謂文弱的江南,在江南以南的福建,就有著豪俠的回音了。雖然我在林覺民故居看到的《與妻書》是復制品,但字如其人,從字的淡定和一筆不茍里,我看到了林覺民求死的心志:與其茍活,何如快意人生?
1911年春,林文在日本收到黃興、趙聲自香港寄來的信,得知他們正在香港籌備廣州起義。于是黨人中林覺民和林文同舟赴港,黃興一見林覺民就搖動著林覺民的手說:“天贊我也!天贊我也!意洞來,天贊我也!運籌帷幄,何可一日無君?”
辛亥年的3月19日,林覺民和林文、陳可鈞、陳更新、馮超驤等一干志士從福建馬尾出發(fā)先入廣州。次日晚,聽說林尹民和鄭烈已經(jīng)從日本到香港,林覺民又邀陳更新同赴香港,為林、鄭兩人做向?qū)?。這天晚上宿在濱江樓,等陳更新、鄭烈入睡后,林覺民獨自在燈下給嗣父和妻子寫訣別書,直到天快亮才停筆。《稟父書》曰:“不孝兒覺民叩稟:父親大人,兒死矣,唯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補于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