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林語堂的作品,最大的困難就是人名、地名、書名等專有名詞。因為背景是中國,專有名詞不能音譯,也不能意譯,必須查出中文的原名。翻譯《蘇東坡傳》除了這些困難,還要面對蘇詩蘇文的“還原”問題。蘇東坡生前留下一千七百多首詩詞,八百多封信件,數(shù)不清的短記和題跋,不少奏議、碑銘、雜文,他還為朝廷擬過八百道圣詔,別人談論他的文章更是不計其數(shù)。本書所引的就有好幾百篇。某些詩文有篇名或寫作時間供譯者參考,查起來還不太困難。有些引句除了上下的引號,沒有任何線索可查,只好用笨辦法,依照林先生所列的參考書目一本一本、一頁一頁往下翻。除了手邊的《蘇東坡全集》、《全宋詞》、《古文觀止》和《王荊公》等書,中央圖書館成為我經(jīng)常光顧的地方。有時候譯一頁原文,動筆的時間不到一個鐘頭,查資料倒花了五六個小時。
舉例來說,林先生的原序中說蘇東坡的作品都是真情流露,有如“the cries of monkeys in the jungle or of the storks in high heaven,unaware of the human listeners below”。照林先生的文風來判斷,他很可能是用蘇東坡本人的作品來形容的。但是這兩句話到底是詩,是詞,是碑銘,是書信,還是他的“文談”或“詩話”,我一無所知,甚至不能百分之百確定是出自他的筆端。我只好拿起蘇東坡全集,一頁一頁進行“地毯式搜索”,查不到時再去翻閱其他相關的書籍。找了好幾個小時,終于查到蘇東坡給參寥和尚的一首長詩中有下列四句:“多生綺語磨不盡,尚有宛轉詩人情。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焙髢删湔门c上述英文句的意思吻合,前后文也相當貼切?!罢业搅?!找到了!”那份意料之中卻又像意料之外的驚喜,實非三言兩語所能道盡。
說來我接譯這本書實在有點自不量力。我雖然學外語,從小也喜歡讀唐詩宋詞,自以為國學造詣可以拿五六十分吧。蘇東坡家喻戶曉,他那些趣聞逸事人人都知道?!安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等名句幾乎人人都會背。翻譯他的傳記還有什么問題?于是一拍胸脯就接了下來。
仔細讀完原著,才知道問題不是那么簡單。書中引用了幾百篇題跋、書信、奏議、詔命和詩文,很多我都沒有讀過。而且林先生聲明,書中的每一句對話都根據(jù)宋人或后人的筆記譯成英文。我雖不打算將這些對話“還原”成古文(讀起來太別扭),至少也要查到出處,與英文對照翻譯,以保留原句的風采。引用的詩文則一定要“還原”。查詞考證資料將是一件十分吃力的工作,但是一股接受挑戰(zhàn)的狂熱卻使我不甘心打退堂鼓。反正林先生在書后列了一百多本參考書。大不了下死工夫,一本一本借來查嘛!于是一行一行譯,一頁一頁查,前后花了六個月的時間,整天埋頭苦干,終于把這本書譯出來了。
這本譯作不敢奢望傳神,只求盡量不出錯,但也只是盡量而已。如果有任何不妥之處,歡迎每一位朋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