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佛菩薩只保佑那些肯幫助別人的人(1)

心經(jīng)修心課 作者:瀨戶內(nèi)寂聽


觀音就是這樣因時因境所需,以不同的方式顯靈來救助我們的。比如說,你今天回家時,把錢包忘在公司了。上了公交車你才發(fā)現(xiàn),于是嘀咕了一句:“糟了,沒錢買票。”這時,鄰座的人說:“沒關系,我借給你?!边@就是觀音附在鄰座的人身上顯靈了!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我們誦經(jīng)的時候,往往讀成“蜜多時照見五蘊……”這樣一口氣接下去的。其實,讀到“波羅蜜多時”時應該斷句。

“觀自在菩薩”,說的就是觀世音菩薩,略稱觀音。我叫瀨戶內(nèi)晴美,瀨戶內(nèi)寂聽也是我。有人這么叫,有人那么叫。為什么同一個菩薩有兩種稱呼?事情是這樣的:經(jīng)文源于印度,原文是用梵語或是巴利語寫的,印度以外的人看不懂。于是,學過這些語言的中國僧人便把它翻譯成了中文,而且有兩個譯者——于是,對同一個菩薩就有了兩個稱呼。

最先把《心經(jīng)》中的這個人名譯成漢語的,是一個叫鳩摩羅什的人。他生活在中國的六朝時代,比唐朝還要早二百五十年左右。此人是個翻譯大家,譯了很多經(jīng)文。除《般若經(jīng)》外,大受日本人推崇的《法華經(jīng)》,大家熟悉的《阿彌陀經(jīng)》,還有《維摩經(jīng)》,都出自他手。他還翻譯過不少佛教的“論”(對經(jīng)的注解等)。一個人能獨自完成這么大的工作量,我想他絕對不是凡人,是個天才。

鳩摩羅什的人生經(jīng)歷也頗富戲劇性,我恨不得把它寫成小說。他父親是印度人,母親是當時中國西邊龜茲國的公主。鳩摩羅什就是在這個龜茲國出生的。母親生下第二個孩子后,開始醉心于佛教,說什么也要出家。可她自己又沒法做到,于是就帶著天資聰穎的鳩摩羅什翻過喜馬拉雅,來到了印度。在這里,鳩摩羅什苦心鉆研佛教,學有所成后回到了故鄉(xiāng)。

可是,當時故鄉(xiāng)正被中國攻打,不久龜茲國就亡國了。攻入龜茲國的將軍見鳩摩羅什滿腹經(jīng)綸,便想把他留在身邊。雖說鳩摩羅什當年已經(jīng)三十五歲了,但仍然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且堅守戒律,不近女色,是個了不起的圣僧。將軍為令其墮落破戒,便將他和一個年輕貌美的公主囚禁于一室。鳩摩羅什難抵美女的誘惑,最終還是和公主破了戒。有了第一次就不愁有第二次,就這樣,鳩摩羅什一發(fā)而不可收,徹底墮入凡塵了。

結(jié)果,鳩摩羅什對將軍言聽計從,去了中國的都城。將軍滅了龜茲國后,做了那兒的國王。沒過多久,他的新國家又被別國滅了——那個時代就這樣,不是滅別國,就是被別國滅,國家頻頻易主。但是,無論哪個統(tǒng)治者,都視鳩摩羅什為寶物。他就是這么一個大才子。

這次的新國王也一樣給鳩摩羅什送女人。而且不是一個,而是十個,以至鳩摩羅什墮落成性,不得自拔。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仍然譯經(jīng)不止——鳩摩羅什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