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玩過一個游戲嗎?先讓一個人在屋外候著,屋里的人排演好一個場景,然后讓那個人回到屋里,她的任務是要根據(jù)每個人的言辭、舉動,來推斷自己扮演什么角色。她也許是冠軍聯(lián)賽中場的某個足球隊教練,也許是一位剛剛找到根治癌癥療法的科學家,也許是在某座被哥斯拉攻占的城市進行現(xiàn)場報道的記者。但是,除非她專注投入劇情、回答眾人提問、跟大家一起瘋、盡最大努力搞清狀況,她是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角色的。
你的原生家庭其實就是這個游戲中的舞臺,你一出生,來到某個家庭,你發(fā)現(xiàn)周圍每個人都在做即興表演。你也被分配了一個角色,但剛開始你很難確切知道這個角色是什么,因為出生時沒人給你一個劇本。所以,在接下來的很多年里,你一邊揣摩著你的角色,一邊小心行事,以防冒犯了別人。每個家庭都有它自己的一套規(guī)則,而這些規(guī)則通常是不需要說出來的。對有些家庭來說,節(jié)日聚餐就像橄欖球比賽,一幫人嘰嘰喳喳的像炸開了鍋,這個夠不著越橘醬和肉餡了,就伸長胳膊越過某人頭頂隔山取物;那個聽到一個滑稽的段子,不禁笑得狂敲飯桌。而對另外一些家庭來說,感恩節(jié)的餐桌是安靜有序的,甚至嚴肅得讓人以為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也在餐桌上呢。還有一些家庭,一家人會在一起吃飯?別做夢了,因為人人敵視彼此,人人冷漠彼此。
雖然各家各戶的規(guī)則不一,但我們有一些基本的需求是相同的。我們都需要來自家人的愛與接納;都需要為家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這樣我們才覺得有歸屬感;都需要證明自己在某個方面能力很強,這樣才不會被其他兄弟姐妹們淹沒。為了滿足這些需求,我們都費盡心思爭取父母的注意,因為父母是我們生命中至關重要的人。一個孩子,她幼小心靈中那種渴望占據(jù)父母內(nèi)心的本能,跟她的呼吸本能是一樣強烈的。似乎我們一生下來就都在喊;“愛我!接納我!幫我融入這個世界!”但如果我們不是獨苗兒,有“競爭對手”——兄弟姐妹怎么辦?這時,我們就知道要另辟蹊徑,千萬不能跟別人走一個路線。如果學術路線已經(jīng)被人占了,我們可以試試體育路線。如果沉思型的人已經(jīng)有了,我們可以做社交型的人。如果所有能吸引正面注意的位子都滿了,有的孩子會反其道行之,用一些負面舉動來引人注意。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很少會有兄弟姐妹活躍于同一個運動項目?盡管過去有迪馬吉奧兄弟——棒球球星喬?迪馬吉奧和他的兩個兄弟,今天有網(wǎng)壇的威廉姆斯姐妹——維納斯和塞麗娜,還有橄欖球四分衛(wèi)曼寧兄弟——佩頓和伊萊。但這些人的存在不是慣例,而是特例。
其實,一個人的出生順序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的人生,接下來我們就看看,不同的出生順序會導致哪些不同的童年記憶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