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肅侯一聽,不禁默然。是啊,蘇秦確實說得深刻,一針見血,而且是慮之極深,才有此論。
“秦國兵下軹道,那么魏國南陽就要為之震動;秦師劫韓包周,那么趙國就會不戰(zhàn)而自萎弱;秦師東進,據(jù)衛(wèi)取淇,那么齊國社稷就會危在旦夕。齊國社稷不保,齊王必入函谷關而向秦稱臣。齊國若臣服于秦,那么山東必為秦國所霸。秦國霸有山東,那么必然會兵鋒直指趙國。秦師涉河逾漳,據(jù)番吾,則兵必戰(zhàn)于邯鄲之下。此等情勢,正是臣為大王所日夜深憂者!”
趙肅侯一聽,不禁為之大汗淋漓。蘇秦說的是,確實不是嚇唬自己,魏國的衰弱不正是因為強秦割其河西之地后的結(jié)果嗎?
蘇秦見趙肅侯正在拭汗,知道一半是因為七月酷暑,一半則是因為自己剛才所分析的趙之大患。于是,故意頓了頓,等趙肅侯鎮(zhèn)靜了,又接著說道:
“當今之世,山東諸侯各國,無論地利之便,抑或國力之盛,皆無過于趙國?!?/p>
趙肅侯一聽這話,立即問道:
“此話怎講?”
蘇秦見問,立即接口道:
“大王之國,方圓二千里,帶甲雄兵數(shù)十萬,戰(zhàn)車千乘,驃騎萬匹,粟支十年;西有恒山,南有河、漳,東有清河,北有燕國。燕本弱國,不僅不足為患,而且可為趙國的北部屏障。今天下之大,諸侯之強,秦國所真正視為心腹之患者,也只有趙國?!?/p>
趙肅侯一聽蘇秦說到趙有如此優(yōu)勢,頓然信心百倍,情不自禁間頻頻頷首。
蘇秦見此,突然話鋒一轉(zhuǎn)道:
“大王亦知,秦乃天下強國,亦是虎狼之邦。以秦之強,何以獨畏于趙國,而不敢舉兵興師,東向而伐?”
“先生以為何故?”趙肅侯迫不急待地問道。
“原因很簡單,秦國軍隊如果東進伐趙,其結(jié)果可能是,前鋒剛與趙師相接,后方就被韓、魏偷襲了。這就是俗話所說的‘螳臂捕蟬,黃雀在后’?!?/p>
趙肅侯點點頭,認同蘇秦的說法。因為事實亦然,趙國的地理位置擺在那里。秦、趙之間,遠隔千里,中間隔著魏、韓二國。如果秦國越魏、韓而伐趙,必有被魏、韓襲之于后的憂慮。趙國之所以不必懼于強秦,實因趙之南有魏、韓二國為屏障。
蘇秦見趙肅侯點頭,遂又說道:
“而秦攻韓、魏,則情況完全不同。韓、魏二國,由于地理上沒有高山大川作屏障,秦國可以不時地出奇兵,用奇謀,偷襲韓、魏城池,速戰(zhàn)速決。如此,秦國便可積年累月地蠶食二國之地,迫之國都而后止。韓、魏二國力不能支,必入函谷關而稱臣。一旦韓、魏臣服于秦,秦、趙之間無韓、魏之隔,則秦禍必延及于趙。這就是臣之所以憂心如焚,日夜為大王之國的危機憂慮不已的原因所在!”
趙肅侯一聽,又急了,不禁伸長了脖子,急忙問道:
“如此,寡人該怎么辦?”
蘇秦見趙肅侯真的緊張了,向自己問策,便又不慌不忙地說了下去:
“臣聽說,堯帝最初的地盤不過三百畝,而舜帝則是一個無咫尺之地的窮漢。禹的情況也一樣,據(jù)說開始也就是百人之聚而已??墒牵罱K堯、舜、禹都貴為天子,稱帝天下。商湯伐夏桀、周武滅紂王,起初也是兵少將寡,卒不過三千人,車不過三百乘,最后卻都成就大業(yè),稱帝稱王?!?/p>
趙肅侯知道這些典故,也知道蘇秦說這些的用意是在鼓勵他,讓他不要自卑。于是,便堅定地點點頭。
蘇秦見此,又提一問道:
“不知大王想過沒有,堯、舜、禹為什么能夠由小而大?商湯、周武為什么能夠由弱而強?”
“寡人未曾想過這個問題,請先生明教!”
蘇秦見趙肅侯這樣說,遂順水而下道:
“臣以為,別無他因,只不過是‘得其道’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