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終兵器:弓》(2)

電影狙擊歷史 作者:上林


皇太極一改努爾哈赤西征南略的軍事策略,采取了與袁崇煥“議和”并鞏固遼東大后方的戰(zhàn)略。自遼東城陷,明都司毛文龍以皮島、鐵山為根據地,招募遼東難民,逐漸發(fā)展成一支海外勁旅。毛文龍不斷派兵深入后金腹地,逐漸成后金心腹大患。天啟七年(1627)正月初八,皇太極命令阿敏率軍三萬出征毛文龍,順便攻擊朝鮮,這就是“丁卯之役”,朝鮮稱為“丁卯胡亂”。正月十四,清軍輕松攻下義州,這讓阿敏看到了朝鮮的虛弱,再加上毛文龍根據地在海島,沒有水師難以進攻,阿敏決定把主攻方向改為朝鮮。后金長驅直入,朝鮮軍隊望風披靡,阿敏二十一日克安州,二十六日進入平壤。

此時,朝鮮政府已經亂作一團,但令朝鮮上下頗為意外的事情發(fā)生了,二十七日阿敏主動發(fā)來了請和之書。這和后金發(fā)動此次戰(zhàn)爭的目的有關——試探和震懾朝鮮,并無征服之意。出于對后金的鄙夷,朝鮮最初的答復相當強硬:想講和,先退兵。阿敏繼續(xù)用兵,每下一城,就發(fā)一封講和信。二月五日,后金前鋒距朝鮮王京只有200里,李倧逃到江華島避難。二月七日,李倧被迫答應與后金議和。

阿敏要求朝鮮斷絕與明朝的宗藩關系。李倧以“大義所系,斷不可許”為由,明確表示拒絕。對于此,阿敏沒有強求。此外,阿敏對于朝鮮在文書往來中用明“天啟”年號而不是后金“天聰”年號大為惱火,讓朝鮮改這一字之差。朝鮮并不認為這是改一個字的小節(jié),而是“毀滅綱常”的大義。最后雙方妥協(xié),不寫年號,以干支紀年。三月三日,李倧親行焚香告天禮,與后金代表劉興柞宰白馬、黑牛,歃血議和,在江華島訂立了《江都之約》,結成“兄弟之國”。阿敏對這個平等的盟約不滿意,借口他自己沒有參與結盟,迫使李倧弟李覺重新簽訂盟約,也就是《平壤之盟》,在新盟約中,后金對朝鮮做出了以下規(guī)定:朝鮮要向后金進貢;后金使臣要和明朝使臣待遇相同;朝鮮不能修筑城池、訓練兵馬。

皇太極登基,朝鮮使臣誓死不跪

盡管簽訂了盟約,但李倧以“小中華”自居,拒不承認后金的正統(tǒng)地位,也不準備履行盟約。后金也不滿足,他們希望名義上的“兄弟之國”內心要把自己當成父母,之后幾年,兩國之間摩擦不斷。

阿敏退兵后,朝鮮依舊給予毛文龍支持,允許毛文龍的屬下在朝鮮土地上種地。崇禎三年(1630年)五月,毛文龍被袁崇煥殺死后,駐守皮島的明軍在參將劉興治的帶領下發(fā)動嘩變,島上大亂。后金得知皮島大亂,想趁機消滅劉興治兄弟,拔掉自己背上這根刺。當時的后金還是“旱鴨子”,沒有水戰(zhàn)能力,想問朝鮮借戰(zhàn)船。朝鮮答復:“我國與貴國是兄弟,與皇朝(明)是父子,今天要是把船借給你們去殺漢人,就像是聽了兄弟的話去殺父母的家人,這是人干的事情?”斷然拒絕后金的要求。

崇禎六年(1633)四月,明朝叛將孔有德和耿仲明率眾投降后金,后金命朝鮮接濟糧草。朝鮮則說:“天朝叛將就是我國仇人,正準備整兵以待,哪有供給糧餉的道理。”果真出兵截殺孔、耿兩次。

后金派往朝鮮的使者待遇和明朝的還是沒法比,朝鮮給明朝使者用金銀器物,給后金使者用陶土器物。皇太極國書里面自稱“大后金汗”,朝鮮要求把“大”字去掉。朝鮮給后金進獻的禮物,數(shù)量上經常減少不說,還經常用“賜”字,把贈禮當做是對夷狄的優(yōu)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