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考古的另一面》 無字碑

考古的另一面 作者:鄭嘉勵


陜西乾縣武則天陵墓,陵前有一通高大的無字碑,這是很多人熟知的。

有人說,這是因為武則天的功德大到無邊,天下文字不可勝記;也有人說,武則天自以為平生毀譽(yù)參半,是非功過且讓后世自由評說吧。于是,墓前留下了空白的石碑。

這些說法,我是不信的。只見過把小芝麻吹成大西瓜的,誰見過刻意低調(diào)的帝王?退一步講,就算唐朝很開明,帝王的功過是非全讓天下蒼生說了算,如此通情達(dá)理的中國帝王,除非腦殼壞了。

墓地上的神道碑,是對人一生的蓋棺論定,通常在其身后刻就。唐中宗恢復(fù)唐朝正統(tǒng)后,一定為這篇文章傷透腦筋——對自己的母親,曾經(jīng)的大周皇帝,好話沒法說,壞話不能說。君臣相顧茫然,乾陵前就有了無字碑。

不知你對此有何看法?反正我想起這塊著名的無字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們李家人的苦衷。

據(jù)說,東晉賢相謝安、南宋奸相秦檜墓前,各有一通無字碑。清代學(xué)者梁紹壬說:“謝太傅墓碑無字,偉績豐功不勝記也;秦太師墓碑無字,穢德丑行不屑書也。”這種將二人劃分為好人壞人的簡單粗暴的分析,我也是不信的。

想來也是,“無字碑”的說法,根本文理不通,既然是碑,應(yīng)該有字。無字碑,好比說這是本無字的書,那是個沉默的演講家,豈不無厘頭?然而,歷史上的無字碑確實存在,一定有其原因。

那么,墓前為何頻頻出現(xiàn)無字碑?讓我以南宋為例,說點自己的看法。

古人死后,入土為安,同時隨葬一塊寫字的石頭,即墓志,也叫“壙志”。壙志,通常是急就章,內(nèi)容也簡略,簡要敘述墓主人名諱、世系、行實、生卒年月、埋葬地點等等,一般由墓主人的親屬執(zhí)筆。

金華縣南宋鄭剛中墓出土的《鄭剛中壙志》,由鄭剛中的兒子鄭良嗣撰寫。他在文章末尾說,父親的道德文章“須托名筆于神道,以信萬世,良嗣不敢稱述”。意思是,我的文字只是臨時埋入地下的,至于地面的煌煌豐碑,則應(yīng)該請名人來做,本人德行一般、才疏學(xué)淺,不敢做這樣的文章。

身份顯赫的人,往往地下隨葬壙志,同時又在地表樹立豐碑。壙志,埋在地下,反正別人看不到,自家人將就寫過,潦草一點也無妨。而墓表碑刻,乃觀瞻所系,必須請名人執(zhí)筆,非但要內(nèi)容翔實,更要文采粲然。

向名家請銘,費時耗力,如果不幸遇上個擺譜的、扭捏的名人,拖個一年半載,也是常事。所以,神道碑的樹立,通常比下葬晚幾年。寧波奉化縣溪口的南宋魏杞墓,是在其下葬數(shù)十年后,才補(bǔ)立的由丞相鄭清之撰寫的神道碑。

有力之家,生前開始營建墓地。今日溫州地區(qū)流行的“生墳”習(xí)俗,古已有之,南宋人稱之為“壽藏”。墓地之上,早已萬事俱備,只欠東風(fēng)——準(zhǔn)備妥當(dāng)一塊空白的石碑,只等著死后,請名人填上。

于是,問題來了。像秦檜這樣的人,生前的名聲,已然不樂觀,去世后,樹倒猢猻散,人緣又不好,我估計不會有人愿意為他寫墓銘。這就有可能催生無字碑。

別以為古人都是孝子,歷史比我們想象的更復(fù)雜。向名人請銘,既麻煩又費錢。請不到、請不起、不愿請、不屑請、沒時間請,凡此種種,都有可能催生無字碑。

還有另一種狀況。臺州臨??h雙港鄉(xiāng)的南宋謝深甫墓,墓前也有無字碑。謝深甫的孫女謝道清,后來是宋理宗皇后。原本計劃立于墓表的文章已經(jīng)請人寫好了,可是,謝氏子孫宦游在外,無人出面張羅摩勒上石的事,一拖再拖,于是,墓前又多出一塊無字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