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行卷”惹的禍 1

圈子·段子之唐宋官員博弈實(shí)錄 作者:十二叔


長慶元年(821),距離元和三年的策試案已經(jīng)過去十三年了。這十三年的時間足夠發(fā)生很多事情。對于唐王朝來說,影響比較大的幾件事分別是:唐憲宗李純?nèi)ナ懒?;穆宗李恒繼位了;李吉甫去世很多年了;他的兒子李德裕來到翰林院就職了;牛僧孺、李宗閔等昔日的青年才俊也已經(jīng)步入中年,相繼入朝為官了。

穆宗李恒繼位,改元長慶。同樣是人間四月天,一個本該詩意盎然的春末夏初時節(jié)又被一場科考案沖擊得七零八落,風(fēng)景不再怡人??瓶及傅氖甲髻刚弑緛硎莾晌恢骺脊贄钊晔?、錢徽和對錄取結(jié)果不滿的宰相段文昌以及前刑部侍郎楊憑、翰林學(xué)士李紳等人,可是因?yàn)槔畹略:屠钭陂h兩人站在不同的陣營,便抓住這件事做文章,于是一場科考案就逐漸演變?yōu)閮蓚€陣營之間的斗爭。

從這件事開始,以李德裕為核心的陣營和以李宗閔為核心的陣營之間展開了近四十年的斗爭。這場曠日持久的“牛李之爭”影響了整個晚唐的政治格局(將這場爭斗稱為“牛李之爭”的原因見后文)。凡是朝堂之上的臣子,不論官職大小,幾乎全都卷入了這場斗爭,非“李”即“牛”。

既然這場科考案帶來了如此巨大的影響,那我們就一起回顧一下發(fā)生在一千二百年前大唐王朝的那場“國考”吧。在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吏的唐朝,考得好的人有可能平步青云,直接從一介布衣踏入高官顯貴的行列,所以三年一度的考試牽動著全國士子的心。

長慶元年(821)的科舉考試開始之前,與往年沒有什么明顯的不同。出身寒門、沒有門路的讀書人只能老老實(shí)實(shí)地埋頭讀書,夢想著金榜題名、一飛沖天的時刻;出身高貴、家世顯赫的讀書人則聯(lián)系家族中身在官場的叔叔伯伯們,希望長輩們幫助自己在主考官面前多多美言。其實(shí),出身好的這些考生們都多慮了,即使他們不去活動,家族的長輩們也不會干等著考官的評判。一個家族能否長盛不衰,需要中堅(jiān)力量,同樣需要新鮮血液的補(bǔ)充,給家族的年輕人們一個進(jìn)入官場的機(jī)會也等于在幫助家族爭取更多的政治等碼。

唐朝風(fēng)氣開放,就連科舉考試的程序也不像后世的宋、明兩朝那樣嚴(yán)苛。唐代取士,考試成績只占一部分,名人推薦也能算數(shù)。當(dāng)時由禮部主持的考試也不實(shí)行糊名制,主考官閱卷的時候還可以參考舉子平時的作品和才譽(yù)決定考生的去留。政壇上、文壇上有影響力的人都可以向主考官舉薦人才,這種行為在當(dāng)時很流行,沒有人站出來指責(zé)這種做法的弊端。

唐朝的考生會在考試之前向有名望的人投遞自己的得意之作,期待他們向主考官推薦自己,這種行為叫“行卷”。大詩人王維二十歲時進(jìn)京趕考,就曾向岐王“行卷”。岐王很欣賞王維的才華,可不能保證王維能當(dāng)上狀元,便把他引薦給了唐玄宗的親妹妹玉真公主。玉真公主也很喜歡王維的詩作,當(dāng)即把主考官召來,告訴他幫他物色了一個狀元郎。正式考試還沒開始,狀元就內(nèi)定了,可見在唐朝,考生之間比拼的不僅僅是臨場發(fā)揮。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