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娜始終想要擺脫周圍的束縛,所以她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女性時間”,希望借此能夠背離主流社會所賦予的“意義”。讓娜對“女性時間”之外的事情不感興趣,她讓自己沉迷于生活的各種細節(jié),想要在秩序化的生活中維持自身的完整。讓娜看起來不容易動感情,即使是在讀信的時候也保持同一個節(jié)奏,但是在結尾處,讓娜卻突然殺掉了客人,這揭露出前面所有秩序的脆弱。讓娜作為女性,其實始終處在弱勢的位置,她一旦被主流價值觀所觸及,一旦從別人的眼光來看待自己,便會發(fā)現(xiàn)自身的巨大黑洞,之前的平衡便會迅速崩塌。
這種失衡并非完全突如其來,在之前面的劇情中是有些許暗示的。首先,讓娜并非生活在真空中,周圍的人仍然會對她產生影響。比如,讓娜的兒子在未來一定會打破兩人生活的平衡,因為在平時的談話中,他已經表現(xiàn)出偏向于男性價值觀的傾向,并以主流文化方式想象兩性之間的關系;經常來送小孩的鄰居女人,不斷地向讓娜抱怨自己生活的無聊和空洞,這無疑會對同為女人的讓娜形成一定的影響;還有姐姐的信,也在無形中影響著讓娜的自我認知。這些潛移默化的內在觸動,一旦遇到外界的變化,便會突然爆發(fā)。
影片表現(xiàn)了讓娜迪爾曼三天的生活,在最后一天,讓娜的“女性時間”發(fā)生了小小的變化,其中的秩序遭到了某種挑釁,盡管這些挑釁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卻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的稻草:讓娜照舊去郵局,門卻沒開;走路時,調皮的小孩不斷地超過她;去商店的時候,讓娜發(fā)現(xiàn)自己沒帶袋子;去另一家商店購物,卻等了好一段時間后才開門;家里的咖啡壞掉了,只得倒掉;想為衣服配上丟失的扣子,但商店卻沒有賣的;出門去咖啡館,平日的位置被人占,熟識的服務員也不在;姐姐郵來的禮物,袋子上的繩子怎么也打不開,只能用剪刀。所以,在最后,當讓娜的身體也受到侵犯的時候,她便用那把剪開禮物的剪刀刺向了客人。
香特爾阿克曼在影片《讓娜迪爾曼》中創(chuàng)造了一種“女性時間”,但是這種“女性時間”并沒有提供一種女性自我解放的可能,而是通過放大女性的日常生存狀態(tài),來表現(xiàn)“女性時間”的內在脆弱,使人們能夠細致入微地觀察女性的壓抑和無力。從根本上說,香特爾阿克曼關心的是全人類的生存境遇,畢竟,在由兩種性別組成的人類世界中,當一方感到孤獨與分裂的時候,另一方也不會好過。
西蒙娜波伏娃曾把身體比喻成一個場所,這個場所的意義由社會所賦予,帶有很強的意識形態(tài)性。一個人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代表著什么樣的價值觀和生存狀態(tài),都跟這個場所中的自我表現(xiàn)密切相關。在消費社會及其所創(chuàng)造的形象帝國里,對女人特質的建構無法脫離對身體的認知,對女性身體的控制幾乎無處不在。比如,在很多時候,瘦削的身體被看做勤奮、控制和理性,而肥胖的身體則意味著懶惰、被動和情緒化等;前者被認為象征了人類的文明,后者則代表了原始的母性欲望。而對前一種類型女性的認可,其原因在于她們符合了男性眼中的人類文明標準,如果她們一旦挑戰(zhàn)了男性權威,這些女性又常常被物化或妖魔化。所以,女性的身體從來就不是自己的,它只是一個場所,女性這個場所的表現(xiàn)成為判斷其自身“價值”的重要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