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層閣——舊上海特有的建筑。附加在石庫門住宅之上的一處小閣樓,再往上就是屋頂。中間部分尚有約一人高,人在其中勉強能直立,而隨著屋頂?shù)钠露韧鶅蛇叄荒芄┤颂膳P。三層閣實在是建筑物的一段“闌尾”。但對于大多數(shù)老上海市民來說,這個“闌尾”建筑是他們的夢魘空間。許多人必須終生生活于其中。逼仄和壓抑,盤繞在他們的睡夢中,成為他們文化性格的一部分。它與上海灘富豪人家的公館沙龍形成對照,三層閣構成了另一社會階層的生活空間。
然而,正是這個逼仄、破敗的空間,成了20世紀30年代轟轟烈烈的左翼文化的滋生地。在藝術化的描述中,三層閣是左翼文人和藝術家的天堂,而左翼文化的繁榮,也給三層閣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榮耀。20世紀50年代拍攝的革命電影《聶耳》,曾經(jīng)展示過三層閣與左翼文化之間的關系。著名的左翼音樂家聶耳就曾居住于這種地方。
大上海的汪洋也是革命者一展身手的大好戰(zhàn)場。三層閣往往成為秘密工作者的棲身之處和工作場所。曾經(jīng)有一位神秘的房客,每天半夜蜷縮在三層閣里,沒有人知道他干的什么勾當。人們從電影中得知了真相——同樣拍攝于50年代的電影《永不消失的電波》揭示了神秘三層閣中的秘密:一位中共地下工作者,秘密電臺的報務員,每天都通過這個逼仄的三層閣,發(fā)出神秘的電波信號,在這些信號里包含了與革命事業(yè)有關的重要情報。在嚴酷的戰(zhàn)爭年代,這位英雄注定必須要選擇這個神奇的三層閣,作為自己為信念獻身的場所。很難說,究竟是三層閣塑造了傳奇英雄,還是這些英雄塑造了關于三層閣的傳奇。
三層閣極為低矮,以致成年人無法完全伸展腰肢直立。而其頂端的天窗,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缺陷。這個小小的天窗,上海人稱作“老虎窗”。“老虎窗”一詞源自英文“Roof”(樓頂)。它是三層閣的光線和空氣的通道。電影《聶耳》中最為經(jīng)典的鏡頭之一,就是聶耳每天練習小提琴,不得不人站在三層閣的地板上,將上半身從天窗里伸到外面來。我們看見從天窗探出來的音樂家的身體,仿佛一株奇怪的植物,從室內(nèi)長到外面來了。從他手中的提琴里飄揚出美妙的音樂,仿佛是藝術的自由精神從逼仄的生存空間里,艱難地擺脫出來,飛向遼闊的天空。在一個遙遠的年代,三層閣的“禁錮”與“狂想”的雙重敘事,向人們訴說著舊上海的精神秘密。
老虎窗,一葉神奇的城市之肺,自由精神的呼吸通道。它體現(xiàn)了20世紀30年代上海文化精神的某些方面:一個壓抑與自由相互沖突的空間。在這個矛盾的空間里,秘密地生長著上海城市的精神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