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看來,90年代上海市對人民廣場的改造則顯得意味深長——它被改造為一個花園廣場。廣場的政治性功能正在逐漸消退,代之而起的是其明顯的休閑功能。休閑,是“后現(xiàn)代”市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90年代以來政府大力提倡的新生活運動的重要內容。國家不僅通過其輿論機器公開倡導休閑文化,同時,也為實現(xiàn)這一意識形態(tài)的轉型提供充分的物質條件。人民廣場在結構和功能方面的這些變化,成為90年代國家意識形態(tài)軟化的重要標志之一,至少從表面上看是這樣。
人民廣場的北面正中也毫不例外地是市政大廳——這座城市的最高權力機關的所在。一座坐北朝南,形狀扁平而且方方正正的四方體建筑,就像一張毫無個性的“國字臉”,看上去沉默、冷靜、嚴肅而且刻板——典型的官僚面孔。處于它一左一右對稱的另兩座建筑分別是市政規(guī)劃廳和上海大劇院。三座建筑物構成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權力中心,它的左手抓物質文明,右手抓精神文明。人民在左邊目睹了上海市物質文明建設的偉大成就之后,可以去右邊享受精神文明的碩果。那里正上演著上層人士所愛看的俄羅斯“黃梅戲”。
帶著“雙豐收”的喜悅,人們來到廣場上,紅肥綠瘦的花花草草,為廣大市民提供了愜意的休閑環(huán)境。但休閑不忘國家,不忘國家的歷史和傳統(tǒng)。權力的大廈正對面有象征著權力和傳統(tǒng)的寶鼎——上海博物館。它也像是一尊巨大的香爐,燃燒著傳統(tǒng)的香火。有一個看不見的人主持著一場永恒的祭祀儀式,祈禱列祖列宗保佑政權千秋永固。
一般而言,從前的廣場記憶似乎已舊跡難尋,以致人們往往會認為這里僅僅是一處花園廣場而已。很少有人注意到人民廣場北面正中的那幢建筑物的存在。這座建筑當初孤家寡人,顯得十分觸目,現(xiàn)在則毫不起眼。它確實藏匿得很巧妙。功能齊備的諸多其他建筑物擠滿了不大的廣場,復雜的布局、眾多的功能和花草的清香,更是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但事實上,那張“國字臉”依然存在在那里,遠遠看去,就好像一個千眼巨人,默默地注視著廣場上散漫的人群。人們會忽略它,對它視而不見,但一切都在它的視線之內,在它的(應該的更為充分、更為有效的)監(jiān)視和掌控之中。它真正表達了廣場意志的真實含義。
人們往往將90年代上海的城市理念歸結為現(xiàn)代“商業(yè)精神”,但問題顯然不那么簡單。在廣場這樣一個關涉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地段,“商業(yè)”并不直接拋頭露面。它依然是不那么體面地屈居于更低的層次,尚且半遮半掩、羞羞答答地處于半地下狀態(tài)。從廣場地面的諸多開口向地下降落,人們就可以很方便地直通香港名店街。那里是一個香港化的小世界。在這里,我們才可以感受到上海潛在的欲望之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