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慈悲之心對人的一生有什么好處?
慈能予樂
佛講,慈能予樂。慈,慈者愛念,即能給予眾生快樂之心,菩薩愛念一切眾生,常求樂事,隨彼所求而利益對方。與人相處,如果保持一個“慈”的原則,就能讓別人和自己快樂。
曾經(jīng)有人在微博上留言,說有一個人生了一個智障的孩子,孩子母親非常痛苦,想請禪師予以開示。
從佛教的教理教義上來講,如果生了一個智障的孩子,就是前世所做的因造了這個業(yè),這是感果。但是,跟這個媽媽不能這么講,不能說你的兒子做了壞事,所以這輩子遭報應(yīng),那會追加她的痛苦。
禪師告訴這位母親,“我寧愿相信,你的孩子是菩薩,是來替眾生承擔(dān)這個苦難的?!边@樣說后,這位悲傷中的母親當(dāng)下釋然很多。
其實,說話之道很簡單,首先從抱著一顆讓別人快樂的慈心說話開始。
悲能拔苦
什么是“悲能拔苦”?什么是“悲能拔苦”?悲,悲為悲愍,即能拔除眾生苦難之心,菩薩愍念一切眾生受種種苦,常懷悲心,拯救濟(jì)拔,令其得脫。
有一個弟子的父親去世了,之后的日子里,每當(dāng)他一想到父親含辛茹苦地養(yǎng)育他的那些點點滴滴,心里就會很痛苦。有一天,他實在忍受不住了,就去找?guī)煾盖笾f:“我爸爸去世了,我受不了……”
當(dāng)時,師父只說了一句話:“人都要死嘛?!?/p>
弟子的心情一下就轉(zhuǎn)了。
當(dāng)然,師父這樣開解是有一個前提的,因為出家人師徒之間,對生死有另外一種更加超越的認(rèn)知和理解,師父只是在恰當(dāng)?shù)臅r機(jī)把這樣的認(rèn)知詮釋了一下,詮釋的目的就是拔苦。
什么是拔苦?就是通過自己的語言去寬慰對方,讓對方從苦難中解脫出來。
所謂悲心,就是在與人相處、溝通的時候,不僅要懷著一顆體諒別人的熱心腸與人同悲,而且還要幫助別人把這種苦拔出來。如是,從我們嘴里說出來的話,就會符合菩薩的說話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