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管住自己的“樂說欲”

好好說話 作者:學(xué)誠法師


管住自己的“樂說欲”

人有兩個耳朵,卻只有一張嘴巴,這種生理結(jié)構(gòu)暗示我們應(yīng)少說多聽。但是,在人際溝通中,大多數(shù)人總是急于表達自己,一吐為快,一點也不顧對方的感受,以致說得越多,彼此的距離卻越遠,矛盾也越多。

人為何偏愛講話?佛門有一個詞叫“樂說欲”,即非常歡喜講話,這是人的本性之一。

曾經(jīng)有個新聞: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太太吃穿不缺,卻天天在家門口擺攤賣自己縫的鞋墊,除夕也不例外。面對記者的采訪,老人的答復(fù)讓天下兒女動容——“只想找個人說說話!”

2009年“感動中國”人物、中國環(huán)球航海第一人翟墨說,當(dāng)他一個人乘著無動力單人帆船穿越太平洋時,最大的障礙就是寂寞,那種想向人傾訴卻無人聽的難受勁兒,不亞于癮君子發(fā)作時的煎熬,骨頭縫像是被小蟲吞噬一般。每當(dāng)靠近大陸,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家中國飯館跟人聊聊天??磥碜彀筒粌H要完成“吃飯”的生理功能,還要滿足人“說話”的欲望。

所謂“言為心聲”,言語是我們心靈世界的外化。心靜如水的人一般很少講話;喋喋不休正是內(nèi)心躁動不安的表現(xiàn),名為“躁人多辭”。安靜的心就像一間收拾得井然有序的房間,再多東西放進去都能合理布置,找個不起眼的零件也毫不費時;躁動的心就像堆滿各式物件的庫房,東西都擠到了門口,就是攪個天翻地覆也很難找到自己需要的。內(nèi)心寧靜,人就更有智慧,能直接找到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常能一語中的;心緒動蕩,如同風(fēng)中的蠟燭,照出的景物恍惚不清,自然決斷起來猶猶豫豫,說起話來更是語無倫次、喋喋不休。

向別人傾訴就是排泄心靈的垃圾,雖然一時可以緩解心中的郁悶,但終究逃不出揚湯止沸的輪回。止口不如靜心,從源頭清理才是治本之道。

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嘴巴都管不住,如何讓自己的心聽從安排?佛教里解決這一問題有個妙招:如同大禹治水,一時堵不住就疏導(dǎo)。說慣的嘴巴先不要閉上,而是改變說的內(nèi)容——念佛。凡夫說話都是“煩惱心”驅(qū)使,越說越躁動,越說越煩惱。改成念佛號,雖然開始還是煩惱心,但佛號是清凈的。好比一個躁動的人,讓他不斷重復(fù)說“安靜”,借著佛力讓煩躁的心轉(zhuǎn)向安詳,想必很快會安靜不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