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產(chǎn)素在與其他一系列化學信使的互動中所具備的敏感性,有助于解釋人類行為為何如此復雜,以及為什么婚禮當天(和當晚)的幸福常常難以維持下去。(有一個古老的笑話,說的是一個芬蘭的小伙子不理解為什么他的妻子不高興?!拔以谡埱竽慵藿o我時說過‘我愛你’,”他說,“但我不明白為什么我還要再說一次。”)
我進行的實驗越多,回報也越大:在對人性、人類的行為和我們?nèi)绾螞Q定要做正確的事情等問題思考了幾個世紀之后,我們至少擁有了可以利用的新東西,它們是可靠的經(jīng)驗證據(jù),闡明了道德引導系統(tǒng)的核心機制。正如任何一位工程師告訴你的一樣,理解基本的機制是改進一個系統(tǒng)要邁出的第一步。當這個產(chǎn)出是道德行為時,它就不再是無關緊要的事情了。
在剛剛過去的幾年里,關于人的行為舉止產(chǎn)生原因的新見解大量涌現(xiàn),它們來自行為經(jīng)濟學、社會神經(jīng)學、神經(jīng)神學(neurotheology)、利他主義和合作的進化研究,甚至是幸福學研究。所有的資料都表明,人類這一物種并沒有那么自私自利,總體而言,我們通常要比主流觀點認為的更仁慈,也更愿意合作。
人有善惡兩面,雖然我們對人性的這種洞見得到了科學的支持,但是,直到現(xiàn)在我們?nèi)晕从|及問題的實質(zhì):假定人類既理性又容易沖動,既會無恥地墮落又極其善良,既會不知廉恥地自利行事又能做到完全大公無私,那是什么特別的因素決定了我們在什么時間表現(xiàn)出人性的哪一面呢?何時我們應當信任別人,而何時我們?nèi)匀恍枰⌒闹斏髂??何時我們應該無私奉獻,而何時我們又應該駐足觀望呢?答案就在于催產(chǎn)素。
當某人接收到來自他人的信任信號,或(和)當某事激發(fā)了“移情作用”(此概念原先被稱作“同情心”)時,催產(chǎn)素就會激增。(我將在第四章深入探究移情如何發(fā)揮作用。)當催產(chǎn)素激增時,人們就會表現(xiàn)出人性善的一面,慷慨、樂于合作和關愛他人。但當科學家稱這些行為是助益社會的行為時,實際上是以“極客”(geek)的語言,告訴人們這些行為是符合金科玉律(Golden Rule)的行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書即將為你闡明這種催產(chǎn)素效應為什么會發(fā)生、何時發(fā)生,以及我們?nèi)绾文軌蚴怪宇l繁地發(fā)生。
道德分子開啟了人性的黑箱,這并不意味著哲學家和神學家失去了舞臺。如果不將科學所能貢獻的一切考慮在內(nèi),對自由意志或美德的任何探討似乎就失去了意義。自從早期的預言者竭力領悟上帝希望我們做什么,以及哲學家試圖借助理性的力量對人性加以理解以來,我們已經(jīng)領悟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