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想 只比別人好一點的億萬富翁(3)

奮斗改變?nèi)松?/a> 作者:中央電視臺《奮斗》欄目組


主持人:你的第一臺電腦是誰給你買的?

李想:我父母。因為考上高中了,作為獎勵,父母同意讓我買一臺電腦。我就要了8000塊錢。我看了很多雜志、報紙,對怎么選電腦心里很清楚。我?guī)缀跸駥<宜频母娔X商進行溝通,最后他只賺了我200塊錢。要知道,當時每臺電腦不賺1000塊錢,電腦商好像對不起自己。后來周末的時候,他缺人手就叫我去幫他。我也喜歡待在電腦城。每裝一臺機器,他會給我50到100塊錢。后來我的朋友想買電腦的時候,就來找我,問我該怎么選。如果去找電腦城的商家去買,他們首要目的是賺你最多的錢。而找我,我會向他推薦一臺性價比最高的電腦。

主持人:當時你可能還是為了炫一下,是吧,就喜歡這事。

李想:對,我覺著我可以幫他選到最好的電腦。他們很多時候兩眼一抹黑。我?guī)偷娜嗽絹碓蕉?,他們聽了我的建議,非常滿意,就會告訴身邊的朋友。當時我經(jīng)常跟大家開玩笑,說凡是聽我的,沒有一個后悔的,凡是沒有聽我的,全都后悔了。慢慢地在同學和朋友間傳開了,然后形成一個效應,那就是買電腦,一定要找李想,最好讓他幫你裝上。

主持人:你黑嗎?

李想:不黑。我會給經(jīng)銷商保持一個合理的利潤。人都不傻,你黑別人,旁邊就有一個柜臺,拿出同樣的配置一問,發(fā)現(xiàn)比你這里便宜,人家就不信任你了。那時候,一方面幫著很多人裝電腦,另一方面,通過在電腦城打工,我開始有收入。有了收入,我就不停地用這收入來更新電腦配件。

電腦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出現(xiàn),成了李想夢想的寄托。電腦當時是很陌生的東西,用戶不知道如何去選擇,怎么能用好。于是在這個平臺上,李想扮演了專家和用戶之間的橋梁角色,把專家的東西變成用戶能聽得懂的語言,這恰恰是媒體要做的事。這也是李想“替用戶著想”的體現(xiàn)。

主持人:到了高二的時候呢?

李想:我不停地看這些電腦類的報紙雜志,到了高二我就發(fā)現(xiàn),上面寫的很多東西,一是寫得不對;二是很多東西對用戶而言沒用。很多時候用戶只是想知道,哪個東西更適合我,多少錢,怎么配合適,但是這些東西雜志里卻沒有。于是,我就想自己寫文章,畢竟我接觸的東西很多。第一個是投了一家報紙,叫《電腦商情報》。

主持人:這個報紙很有名啊。

李想:我就給它投稿,當時還是上課寫的,拿著信紙寫了5000字,那時候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我就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我是怎么裝的,是怎么來用的,然后按照上面的地址寄過去。兩周以后,我接到電話,說你的稿件被采用了,刊登了一整版,稿費500塊錢。那是我的第一筆稿費,而且當時那篇稿件,還獲得了當年優(yōu)秀稿件的前三名。后來我就大量投稿,《電腦報》什么的我全投。

主持人:你發(fā)現(xiàn)投稿比裝機器掙錢,是吧?

李想:也不是為了掙錢。我裝機器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覺著能幫到別人。但是,我覺著寫文章能幫到更多的人。

主持人:他最早的商業(yè)邏輯建立得就非常正確,你看,他的商業(yè)邏輯就是我盡量多得幫別人,我?guī)偷迷蕉?,收獲就自然越大。

李想:收獲其實是次要的,包括我都沒想過要稿費。我的稿費特別高,而且是自然漲上來的。我最開始投稿的時候,100塊錢1000字,后來所有雜志都給我300塊錢。當時300塊錢可是編輯能夠給出的封頂價了。這些稿件登了以后,很多人會因為看了報紙上的文章,感覺特別好,去電腦城里的時候會說,想要什么東西。因此,我高二時的收入就上升一節(jié)子,每個月大概會有2000塊錢。同時,我不用花錢買電腦配件了,因為這些報紙雜志會把一些電腦新的配件給我寄來,讓我來試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