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修養(yǎng)與實踐問題
1999年4月,季羨林參加臺灣“人文關(guān)懷與社會實踐系列學(xué)術(shù)研討會——人的素質(zhì)”期間,與任繼愈先生(中)、圣嚴法師(左)合影。
我體會,圣嚴法師之所以不惜人力和物力召開這樣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會議,大陸暨香港地區(qū),以及臺灣的許多著名的學(xué)者專家之所以不遠千里來此集會,決不會是讓我們坐而論道的。道不能不論,不論則意見不一致,指導(dǎo)不明確,因此不論是不行的。但是,如果只限于論,則空談無補于實際,沒有多大意義。況且,圣嚴法師為法鼓人文社會學(xué)院明定宗旨是“提升人品質(zhì),建設(shè)人間凈土”。這次會議的宗旨恐怕也是如此。所以,我們在議論之際,也必須想出一些具體的辦法。這樣會議才能算是成功的。
我在本文第一章中已經(jīng)講到過,我們中國和全世界所面臨的形勢是十分嚴峻的。錢穆先生也說:“近百年來,世界人類文化所宗,可說全在歐洲。最近五十年,歐洲文化近于衰落,此下不能再為世界人類文化向往之宗主。所以可說,最近乃人類文化之衰落期。此下世界文化又將何所向往?這是今天我們?nèi)祟愖钪档弥匾暤默F(xiàn)實問題。”可謂慨乎言之矣。
我就在面臨這樣嚴峻的情況下提出了修養(yǎng)和實踐問題的,也可以稱之為思想與行動的關(guān)系,二者并不完全一樣。
所謂修養(yǎng),主要是指思想問題、認識問題、自律問題,他律有時候也是難以避免的。在大陸上,幫助別人認識問題,叫做“做思想工作”。一個人遇到疑難,主要靠自己來解決,首先在思想上解決了,然后才能見諸行動,別人的點醒有時候也起作用。佛教禪宗主張“頓悟”。覺悟當(dāng)然主要靠自己,但是別人的幫助有時也起作用。禪師的一聲斷喝,一記猛掌,一句狗屎橛,也能起振聾發(fā)聵的作用。宋代理學(xué)家有一個克制私欲的辦法。清尹銘綬《學(xué)見舉隅》中引朱子的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