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的量變決定絕對的質變,沒有任何細微的量變是不產生作用的。哪怕今天只進步了一小點,也可以藐視昨天那個更差的自己。
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梁惠王說:“我對國家那可真是盡心盡力,河內收成不好,我就把那里的百姓遷移到河東,還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遭了饑荒,也如此照辦。沒有哪個國家像我這樣用心,但是,為什么別的國家的百姓沒有減少,我的百姓也沒有增多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zhàn)爭,那就讓我用戰(zhàn)爭作比喻吧!戰(zhàn)鼓響起后,兵刃交擊,很多人都丟盔棄甲、落荒而逃,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了,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了。你覺得只跑了五十步的人可以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嗎?”
梁惠王說:“不可以。沒有逃跑到一百步外也是逃跑啊!”
孟子說:“大王既然知道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p>
五十步笑一百步,從此以后便專門用來諷喻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或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些,可是卻譏笑別人的人。
等等,五十步真的不可以笑一百步嗎?只有一步都沒有后退的人才值得贊賞嗎?如果五十步不可以笑一百步,那么,雖然不是100分,但從50分前進到90分也就不值得夸贊了?這很容易讓人想到《莊子·天下篇》中惠施的“歷物十事”之一:“天與地卑,山與澤平”來。
如果珠穆朗瑪峰削掉一米,還是珠穆朗瑪峰嗎?如果是,再削掉一米呢……再削掉一米呢……如此削下去直至0海拔甚至負海拔,珠穆朗瑪峰成功地與沼澤齊平了。由此當然也可以推論:平地加一米還是平地嗎?如果是,請繼續(xù)增加——增加到和天一樣高時,平地還是平地,但已經與天同高了。
這非常像禿頭悖論:一個人頭上掉一根頭發(fā)不是禿頭,再掉一根時依然不是禿頭……如此以往,頭發(fā)一根根地掉下去,最后變成了禿頭。
量變的積累決定了事物的發(fā)展變化軌跡,足夠的量變必然產生徹底的質變。但很多人恰恰喜歡刻意地忽略量變,認為萬物表面看起來不同,其實都一樣:
“你不也吃肉嗎,有什么資格批評別人活吃猴腦?其實都一樣?!?/p>
“不都是女人嗎?關了燈,其實都一樣……”
“你不是曾經也偷過錢嗎?和謀財害命一樣,都是犯罪……”
就像一個滿身糞臭的人,對一個沾了一點兒泥巴的人說:你我都臟,其實都一樣。好一個“天與地卑,山與澤平”!一味否認量變之間的差異,就是否定事物兩極之間那段中間狀態(tài)的存在。盜殺同罪,必使僅欲盜者犯殺;五十步不能笑一百步,定讓五十步者跑至百步。否認差異,便否認了進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讓“最好”成為“更好”的敵人。
50分不是滿分,90分同樣不是,但是,不能因為90分不是100分而否認從50分進步到90分的努力和意義。不僅逃跑五十步的人可嘲笑逃了一百步的人,逃跑了九十九步的人也可以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正是如此,才有“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之說,所以才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同樣道理,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靠的也是點滴的積累。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出自《周易·系辭下》,意思是:不堅持不懈地做好事,就不能成為一個有聲譽的人;如果長期干壞事,很容易會落得一個身敗名裂的結果。
大進步值得大肯定,小進步值得小肯定。
所以,別說什么“關了燈都一樣”的話,不一樣就是不一樣,關了燈也不一樣。
絕對的量變引起絕對的質變,沒有任何細微的量變是不產生作用的。哪怕今天進步很小,也可以藐視昨天那個更差的自己。只要你相信,所有的努力奮斗,都會在將來以另一種方式成全你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