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媒觀察與觀察“傳媒”

答同代人 作者:董啟章


有一類文字,可以勉強稱之為傳媒觀察。這類文字寄生于傳媒,而且是由傳媒話題或現(xiàn)象派生的產(chǎn)物。名為“觀察”,自然是將之與比較嚴肅和正統(tǒng)的“研究”區(qū)分開來,但“觀察”中亦往往帶有“分析”的成分,或是一己見解的抒發(fā)。“觀察”這一包容甚廣而又無傷大雅的觀念,甚至可以靈活用于各種或具體或抽象的對象上面,例如政治觀察、城市觀察、社會觀察、生態(tài)觀察、愛情觀察之類。

從事觀察的人,可以泛稱為“觀察家”(observer)。但這當然只是一個籠統(tǒng)的稱號,在具體的情況下,觀察家一職通常開放給專欄作家、才子才女、名嘴、通俗化學術(shù)專家、文化人、拉扯者諸如此類。當中以才學和文筆見稱者,更往往能旁征博引、聯(lián)想比附,觀人所未觀,發(fā)人所未發(fā)。于是,觀察家有能力把一個原本“干卿底事”、與幾百萬人的禍福榮辱毫無關(guān)系的紅伶家族糾紛提升到智力比拼、謀略對策、倫理道德,甚至乎治國平天下的政治修為此等富有啟發(fā)性的層次,讓被厭棄為垃圾的話題起死回生,并駁斥厭棄者的膚淺。

我們讀到觀察家精辟的言論,驚嘆于觀察家過人的才智,但我們亦很容易因為精彩絕倫的言辭而忽略了言辭底下的論述基礎。究竟觀察家首先如何認清他觀察的對象?他憑什么確信他在評論事實,并揭示事實的意義?他又如何能輕易地撇除對中介媒體的認知和批評而暢論事件的得失、人物的臧否?

媒體的中介性——關(guān)鍵也許就在這里。“觀察者”本來就帶有保持“距離”的含義,而傳媒本身就常常自我理解為“現(xiàn)實”的“觀察者”。且莫說這“現(xiàn)實”客觀存在與否,經(jīng)過傳媒“觀察”的“現(xiàn)實”起碼便是一種已經(jīng)經(jīng)過某種立場的過濾、剪輯、渲染、重塑的“現(xiàn)實”。所以,所謂“傳媒觀察”事實上就是“觀察的觀察”,或“觀察傳媒如何觀察”。但我們讀到的傳媒觀察卻往往忽略了這一點。觀察家往往不太謹慎地把傳媒大量“生產(chǎn)”出來的片面信息當作“完整的事實本身”來評論,并在這很難站得住腳的基礎上建立起自身左右逢源、振振有辭的妙語連珠。觀察家只是在閱讀傳媒的內(nèi)容,而錯失了傳媒的運作。換言之,他與傳媒的關(guān)系屬于寄生性和派生性,而不能保持批判性的“觀察距離”,所以他扮演的事實上也只能是合謀的角色。

觀察家有能力在無論多無聊多有問題的話題上讀出意義,這是其才智之所在,但意義卻因為合謀的角色而無法跳出傳媒的既有角度和價值。在呈露機智之余,觀察者于是亦無法圓足其獨立思考的意欲,成為了建制的大力服從者。To observe,觀察,與服從。從主體到客體,是傳媒觀察的陷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