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語出《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
管子即管仲,中國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曾任齊國丞相40多年,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站在近3000年前的生產力水平與自然科學條件角度,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管子這句話的意思:“對一個國家而言,要種好糧食,不過是一年計劃的事;要種好樹木,不過是十年計劃之事;而要培育好人才,則是百年大計。”用今天的話來說,教育就是這個百年大計。
由此可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歷來就重視教育。中國人早已認識到:教育是強國之本。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教師是對道德要求最高的職業(yè)之一。古語有云:“無圣賢之心無以為師。”即教師即使非圣非賢,也須有“圣賢之心”,否則不可以為師。也由此可見中國傳統(tǒng)教育對師德的重視。
重視教育和重視師德,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數千年來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之一。但是今天,面對師德滑坡、學術腐敗等教育領域的諸多道德亂象,我們仍要問的是,傳統(tǒng)師德在當前社會還有多少?當代教育能真正扛起我們的“大國崛起、民族復興”之夢嗎?
一、中華文明5000年生生不息的密碼之一
有人說,要說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放眼全世界,恐怕也很難找到任何一個民族能像中華民族這樣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而優(yōu)則仕”……這些代代相傳的古訓,使一個民族在歷史上“發(fā)奮讀書”的故事浩如煙海,而這,可能正是解讀中華文明連續(xù)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密碼之一。
在人類發(fā)展史上,世界各民族也大都有著自己重視教育的傳統(tǒng),但全世界只有中華民族是唯一一個文化沒有斷代而傳承至今的民族。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我們的老祖宗們在重視教育方面還有著一個更高人一籌的地方,那就是對師德的重視。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成書于西漢時期的中國經典史集《禮記》就向我們指明了什么是師道尊嚴:“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禮記》實際上是一部先秦時期儒家學者的文章選集,其文章所論內容要遠遠早于《禮記》成書時的西漢時期。因此,從這一點看,師道尊嚴在中國社會存在的歷史幾乎等同于中華民族5000年的發(fā)展史。
一千多年以前,唐代學者韓愈一篇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的《師說》,可以說進一步解釋了什么叫做“師道尊嚴”。而其中的一句“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更是成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從教者千百年來的人生格言和座右銘。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對從教者的職業(yè)要求,“傳道”是第一位的。傳的是什么“道”?“道可道,非常道”,既是指天下大道,也是指我們常說的做人做事之道德。這就要求從教者首先必須自身具備這個“道”,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師德”。所謂“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就是說教師自身首先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是社會道德教化之模范,當有了“傳道”的資質以后,才可以做教師,才可以有資格“授業(yè)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