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妲娜
老友鄭又慧突然打來越洋電話,囑為她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音樂老師》寫序。我們第一次見面還是在二十年前,鄭老師受邀來京,參加第四屆國民音樂教育改革研討會,并作一篇專題報告,她的熱情親切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別各奔東西,但心中總存掛念。一些人天天在一起卻難成朋友,一些人一面之交卻一見如故,大概是同道中人的緣故吧!
當書稿電子版發(fā)來后,我一口氣看了幾小時不舍停下……說實話,近年來我特別關注少兒音樂教育方面的書籍,買了不少,也看了不少,但像這本書這樣吸引人的真的太少了!
首先打開目錄,題目真是個個吸引家長和老師的眼球,都是一些長期糾結在許多家長和老師心里的問題,實用而切中要害。鄭老師不愧是有著三十幾年教學經(jīng)驗的專家,在中國臺灣、中國內(nèi)地、歐美一些地區(qū)從事教研工作多年,對音樂的“教”與“學”,特別是國人少兒音樂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有深切的了解,所以我說這本書實用解渴。
整本書內(nèi)容之豐富,從暖身(啟蒙、入門)、認知、學樂器,到國外少兒音樂教育狀況、教學法,真可謂是少兒音樂學習的“小百科”!而最為珍貴的是書中提供了不少信息。須知改革開放幾十年出國學音樂的學人有成百上千,學表演、作曲、學理論的多,在國外或回國從事少兒音樂教學的也很多。但是,真正在少兒音樂教育方面既懂音樂又懂教育的卻少之又少。我們不僅需要培養(yǎng)郎朗這樣的大才,更需要培養(yǎng)千千萬萬身心健康、具有高素質的文明公民!“從娃娃抓起”——怎么抓?尤其人們已經(jīng)越來越認識到藝術學習有利于智力開發(fā),而少兒正是學習藝術的最佳時期,于是就有了狂熱的“學音樂大潮”。
正如許多教育家指出的:少兒不是未成熟的成年人,怎么去學與教,其實是一個很重要而又最易被忽視的問題。需要轉變那些陳舊的觀念和方法?,F(xiàn)在越來越多的家長和老師已經(jīng)意識到:“少兒音樂藝術教育”從根本上講并不是為了學“音樂藝術”,而是關系“人”的成長和發(fā)展。腦科學的突破性發(fā)展也為此提供了有力證明。
本書在這方面別開生面,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觀念和方法。感謝鄭老師在這一領域的辛勤耕耘!我們需要放眼世界、放眼未來,了解更多在少兒藝術教育方面的信息。希望更多的“鄭老師”們源源不斷地給我們傳遞更多的資訊。當然信息資訊也必然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國情、民情、人情各不相同,更何況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這就需要家長和老師們仔細去觀察、去“悟”其中的道理。但聽不同的聲音總會有好處吧!
最后也要提到,雖然是“教育”,但它是通過一定的載體去進行的。本書講的是“音樂藝術”這個載體的運用中存在的問題。鄭老師使用了通俗易懂、生動簡潔的文字把這其中的術語講得那么明明白白。我相信所有關心自己孩子成長的家長、關注少兒成長的教育工作者都會從中受益。這是我十分樂見并為之感動的。
2011年9月于北京
(作者系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奧爾夫專業(yè)委員會會長、中央音樂學院校外名師講座教授、星海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