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這一對范疇融合了

觀眾心理美學 作者:余秋雨


按照心理美學的默默指令,悲劇美縮短了仰視的高度,喜劇美維持著俯視的距離,但又各有所失。悲劇美損失了必要的莊嚴,喜劇美損失了尋常的情理。結果,心理感受就會漸次淡化、鈍化。

療救這些弊病的方案,是使兩者融合。

當悲劇美和喜劇美都不再純粹,就有了向對方伸手的可能。先是小融合,再是大融合,最后就變得不分彼此。并不是喜后即悲,悲后即喜,而是喜即是悲,悲即是喜。

對于這個問題,首先要通過心理美學的首肯。

歐洲曾有不少學者反對悲喜交融,這中間又以法國理論家薩賽(Francisque Sarcey)的態(tài)度最明確。他說,悲喜交融在創(chuàng)作上是可行的,在接受上卻不可行。因為觀眾心理需要有粗線條的皈依,并由此形成心理慣性,不可能快速轉換。更何況,觀眾是一個龐雜的群體,快速轉換更是困難。薩賽把觀眾席比作“一輛裝滿貨物的大車”,很難頻繁地急轉彎。弄不好,還會翻車。

薩賽說,觀眾只要進入了悲劇之中,就時時想哭,而在喜劇的劇場里則時時想笑,形成了一種珍貴的整體心理氣氛,既帶有誘導性,又帶有傳染性。營造起來既然困難,輕易消解就太可惜了。

但是,事實否定了薩賽的觀點。

人類的心理除了轉換之外,還有重疊功能和互滲功能。當這些功能產生時,轉換的難度也就不再存在。

最簡單的例證,可舉一條真實的新聞。據報道,美國一位老兵在越戰(zhàn)中負傷,拖著一條假肢過日子。他沒有結婚,沒有家人,用完了撫恤金,為了表示抗議,在市中心的眾目睽睽下跳橋投河自殺。但他沒有想到,他的那條假肢的浮力使他沉不下去。他在橋下拼命掙扎,不是與命運、與死亡,而是與假肢。

這情景,顯然是滑稽的。但越是滑稽越讓人掉淚,越讓人掉淚又越是滑稽。悲劇與喜劇,在這里合成一體,互相開發(fā),都達到了單向突進所難以抵達的高度。在這里,完全不存在薩賽所說的心理轉換的困難。

悲劇、喜劇合成一體,乍一看是一種藝術探索,其實是完成了一項心理探索。人類的仰視欲望和俯視欲望原來是可以交糅在一起的。仰視和俯視本是心理平衡的兩極,為了平衡早就互通互濟。當悲劇、喜劇合成一體,這種互通互濟就變成了一種公開結構,讓人震撼。

從心理美學的高度來評判,悲劇所營造的仰視結構較為容易,喜劇所營造的俯視結構較為艱難,而處于最高地位的則是兩者的交融狀態(tài)。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