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自由(1)

世界是對的,你也是 作者:蔣碩


存在之信,似乎超出了心理學范疇,是個過于重大的人類命題。說到自由更是。我沒有充足信心討論過于巨大的架構,但在我們“從未選擇”的世界,自由的話題,是如此的不可回避。

偷一點懶,從一本書說起:《自由》(美,喬納森·弗蘭岑著,2012年出版)?;诿绹@個公認最自由的國度,寫一本拷問自由的書,或許是對這個熱詞的另一種解析。書中描述了一個典型的美國中產(chǎn)家庭,丈夫沃爾特是個環(huán)保主義者,妻子帕蒂在成為家庭主婦前曾是籃球明星,投入相夫教子生涯后,熱衷扮演“一只殷勤友好的蜜蜂”,“快活地傳播著社會文化的知識花粉”,一切都保持著自由環(huán)境下的良好秩序。而在溫情脈脈的外衣之下,矛盾一層層呈現(xiàn),丈夫事業(yè)的被質疑、子女的反叛、情感的秘密,逐一擊潰女主人公帕蒂刻意表現(xiàn)的多元、友好、成熟的價值觀;而男主人公沃爾特也在不斷呈現(xiàn)的生活真相中,痛苦發(fā)現(xiàn)自己付出諸多努力,都不過是在童年陰影下無望掙扎。生活一度顛覆,作為描述主線的帕蒂隨情人而去,卻在與之前迥異的軌跡上,陷入新的自憐與自疑。而沃爾特只能在對鳥類的異常迷戀中,寄托重重束縛下的自由幻想。故事的大結局,沃爾特和帕蒂重修舊好,寬容、理解、容忍等一切美好道德回歸,而和睦表象下的不甘與暗自較勁,又回到了故事開頭的心理格局。

這是一部甫問世就被定義為偉大的作品。僅如上簡敘,很難呈現(xiàn)出作者試圖闡述的自由的悖論,以及貫穿全書的悲憫。而來自各國讀者的強烈反響,人們對自由始終有種困惑的呼應,來自內(nèi)心。叔本華說:“人都相信自己先天是完全自由的,甚至認為自由涵蓋個人行動,在任何時候他可以開始另一種生活。從經(jīng)驗上,人又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自由,而是受制于必需品,而且不管決心如何,他往往無法改變自己的行為,于是就形成從生命開始到結束的生活中,他必須扮演自己譴責的角色”。

引用以上種種,我的意思是,無論何種社會體制下,個體對內(nèi)心的拷問、對自由的探索,都是平等的。自由是自主行動、追求個性的權利;而擁有這權利的目的,是實現(xiàn)一個不屈從于任何外界標準,而能“為自我所認可”的自我。選票、就業(yè)機會、免費醫(yī)療、信息開放等等,表現(xiàn)了社會對自由的容許與保障,但它們并不能決定終極目標的實現(xiàn)。終極目標只存在于內(nèi)心,那個自由的自己、自我認可的自我,到底什么樣?

對于大多數(shù)人,答案尚未呈現(xiàn)。我們集中了太多注意力在“不自由”上。體制、規(guī)則、文化、人際,在每個人的成長之路上搭設重重障礙,看似龐大而無懈可擊。我們過于緊張地注視著那些,調(diào)動一切能量適者生存或怨憎以對,幾乎沒有心思用于假設:如果可以不受制于那些,我將怎樣?我要一個什么樣的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