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德的由來
但丁說過:道德常常能夠填補人們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不能填補道德的缺陷。同樣,對于一個官員來說,人格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往往能夠彌補智慧的不足,而且具有比智慧更深遠的意義。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以吏為師”的習慣,師什么?師其德。官員的道德程度往往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道德尺度。官德之力可成就一個時代,也可以摧毀一個王朝。所以共產黨在進城掌權之前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竟通過了五個決議:不以人名命名、不祝壽、中國同志不與馬恩列斯并列、少拍巴掌、少敬酒;又提出“兩個務必”。那是關于黨風黨紀的決議,對執(zhí)政黨來說也是一個關于“官德”的決議。進城后不久,毛澤東又嚴厲指出,“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p>
一、何為官
在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中國人一向注重仕途。自古以來,士農工商中“士”排名第一,士是什么呢?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社會特定階層,后演變?yōu)橹R分子。古話說學而優(yōu)則仕,士的主要出路就是做官。在很多人眼里,讀書人科舉高中、當官吃皇糧才是光宗耀祖的人間正道。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官僚機構的國家。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代,王廷里設有百官(總稱多尹)輔佐商王進行統(tǒng)治。歷史上,最早出現(xiàn)“官員”一詞是在《周書·盧辯傳》“宣帝嗣位,事不師古,官員班品,隨意變革。” 唐韓愈在《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詩:“臺閣多官員,無地寄一足。”此后,“官員”一詞頻頻出現(xiàn)。按照甲骨文字形,“官”中的“宀”( mián), 以冖覆眾,有治眾的意思。新華字典給的答案是:在政府擔任職務的人。也就是說:官是經過任命的、具有一定等級的政府工作人員,是旱澇保收、吃皇糧的人。
官是階級社會的產物。從事君的臣吏到公務員、公仆,從古代9品18級到現(xiàn)代6大等級12小等級,官的稱謂、官職制度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但不論如何演進,萬變不離其宗,其本性依然未變。其一,是擁有一定權力的人;其二,是代表公眾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的人。
這樣的特性,使“官”與普通百姓有了根本的區(qū)別。這個區(qū)別在于他們擁有參與制定國家政策或地方政策的機會,還有自由分配手中各種資源的權力。手握權力,有所作為,這是當官的“好處”。但從另一個角度說,權力太大,誘惑太多,就有位高墜重之險。權力如同一枚試劑,檢驗著官員德行高下。權力面前,有是非分明、不念其私者,有良莠不辨、只取其利者……態(tài)度不同、追求不同,就有了清貪之別,忠奸之分。所以上下兩千年來的官場,貪官清官層出不窮,既有范仲淹、王安石這樣淡泊自持的清官,重權在身,如履薄冰;也不乏蔡京、和珅這樣追逐名利的貪官,以權謀私,驕奢淫逸。這不稀奇。在權力沒有得到有效監(jiān)督的情況下,無論世界上哪一個國家,無論人類社會哪一個歷史階段,官員都是最大的受益群體,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人群。他們的品格高低、德行好壞不僅關乎個人,更關乎社會、影響政局。從這個角度說,官員是面臨誘惑最多、社會影響最大、最需要監(jiān)督的高危人群。
二、何為德
德即道德。按照馬克思的理論,社會勞動是德起源的基礎,社會分工是德萌芽、生成的關鍵條件。隨著生產和分工的發(fā)展,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社會交往復雜了,矛盾也隨之產生,這就要求從道德意識上約束人的行為,調整各種利益關系,以維系社會秩序……德就這樣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