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到1973年夏天,甘肅定西地區(qū)連續(xù)22個月沒有下過透雨。數百萬人缺糧,數十萬人和家畜缺飲用水。時任甘肅省委書記的宋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如實做了匯報。參加會議的周恩來聽了十分難過,他說:“我們解放幾十年了,甘肅老百姓還這么困難,我當總理的有責任,對不起老百姓。”說到這里,周恩來傷心落淚。會后,他立即抽調干部,奔赴甘肅幫助救災。一年后,已查出癌癥的周恩來對甘肅的災情仍放心不下,他指示再一次到甘肅調查災區(qū)群眾生活安排落實情況。當工作組的報告放到了病床邊時,剛做過手術的周恩來在報告上連續(xù)寫下9個不夠和3個感嘆號:
“口糧不夠,救濟款不夠,種子留得不夠,飼料飼草不夠,衣服缺得最多,副業(yè)沒有,農具不夠,燃料不夠,飲水不夠,打井配套都不夠,生產基金、農貸似乎沒有按重點放,醫(yī)療隊不夠,醫(yī)藥衛(wèi)生更差,等,必須立即解決。否則外流更多,死人死畜,大大影響勞動力?。?!”
多年后,周恩來的這個批示被中央檔案館作為檔案收藏。翻開這份檔案,人們仍能感受到共和國總理將災區(qū)群眾的安危冷暖系于心中的一片情懷。
退休后的鄧小平,最關心的還是人民的生活質量。1993年9月16日,鄧小平在和弟弟的一次長談中,說了這樣一句話:“國家發(fā)展了,我當一個富裕國家的公民就行了?!倍嗣駥︵囆∑竭@種一心牽掛人民生活的領袖的情感是怎樣的呢?在鄧小平故居的留言簿上,有這樣一句質樸的話:“小平同志讓我們填飽了肚子,用上了票子,住上了房子。我們永遠懷念你!”道出了普通百姓對他的深切緬懷。
當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社會環(huán)境之下,為老百姓辦實事的內容也是不同的,老百姓所關心的具體的“實事”是什么,還需要各級官員從實際當中去獲得。
官員要為民辦實事,首先當然是要知道什么樣的事情才是老百姓所關心的、需要的、真正的“實事”。這就需要官員深入老百姓當中,傾聽老百姓的呼聲,實際調研,掌握情況。只有深入到第一線, 才能更好地了解群眾, 為群眾排憂解難。在這方面,周恩來總理的事跡最具典型性。比如,他曾深入里弄,了解市民的居住環(huán)境;他親自登上公共汽車,體驗群眾乘車的困難;他夜訪公安派出所,了解治安情況;他冒著余震危險,鉆進災民住的窩棚察看災情;他走進工棚,了解工人的生活。而且,他認為,要了解真實情況,就要與老百姓平等相待。他自己在調查中,總是輕車簡行,不要迎送,深入到最基層。
官員為民辦實事,還要有為人民負責的態(tài)度。既然是辦實事,就一定要辦實在、辦好。這中間要克服各種困難,要堅持到底,甚至要親力親為、吃苦耐勞,這些都需要為人民負責的態(tài)度。
1990年5月,鄭培民出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書記。上任伊始,鄭培民就問:“哪個村子最窮?”隨后他就去了叭仁村,這個村在一個走起來累死人也嚇死人的山頭上。到村里后,鄭培民首先了解到,這里水貴如油。于是,他積極聯(lián)系有關部門,認真調查研究并做了一系列扎實的工作,終于使這個村子通了水和電。從此,鄉(xiāng)親們再也不用拎著重重的木桶,吃力地走上16里路,到山溝里提水了。正是以這種態(tài)度,兩年多時間,鄭培民的足跡走遍了湘西州218個鄉(xiāng)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