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革命政治中的倫理難題(7)

女人的理想國 作者:張念


結構主義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對于親屬關系的研究表明:亂倫禁忌與外婚制是文化起源的兩大法則。亂倫禁令實際是為外婚制鋪墊條件。同一部落的女人必須外嫁,所造成的結局就是,女人成了部落之間的流通物。當然,這里的流通物不同于交易行為中的中介物。這一流通的禮物—符號承載了非常豐富的意義。交換女人,與部落之間為了加強聯(lián)系進而交換禮物的行為不同的是,婚姻紐帶成了原始部落聯(lián)盟的重要條件。社會學家毛斯(Marcel Mauss)針對“禮物”的研究②表明:禮物的交換在原始部落時期,其實與權力的炫耀相關。能夠給予,并總是給出更多的人,在原始人的眼里就有了威望,這也是權力的雛形。物品所承載的靈魂重量,影響到了榮譽的積累,而榮譽恰恰是君主制的核心價值。

原始聯(lián)盟盡管不可能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價值認同,但交換女人所形成的血親網(wǎng)格,牢牢地將他們聯(lián)系在一起,而價值是在交換活動中產(chǎn)生的。就是說自然意義上的這種聯(lián)系實際被聯(lián)盟行為賦予了文化含義,斯特勞斯稱之為“自然的文化化”。

那么在血親網(wǎng)格被賦予文化含義的過程中,女人的狀況是怎樣的呢?顯而易見,她們參與了這一聯(lián)盟行為,但不是作為具有主導意識的一方,而是被動參與其中,因為只有男性部落首領有權將她們送入這一流通程序。就是說,女人作為這一網(wǎng)格編織的樞紐或唯一構件,她們只能是網(wǎng)格本身,她們在網(wǎng)格之中,但并沒有分享到網(wǎng)格的意義。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境況,與柏拉圖的“切諾”不謀而合。女人的歷史性悲劇,如果按照人類學家的劃分標準來看,就是“可娶的”與“不可娶”的區(qū)分。這一區(qū)分使得外婚制得以運作起來,正如原始人對自然物的區(qū)分:可食用的與不可食用的。

“男人”這個概念如城邦的正義的整全性,是不可分的,但他們掌控并實施著劃分的權力。就兩個部落而言,他們可以互為他者,于是,我們發(fā)現(xiàn)建立在部落中心意義上的朦朧主體性意識,在主體與他者之間,才可找到女人的位置?!八背闪苏嬲饬x上的第三方,這個“她”在什么都不是的同時,又可以是任何東西,既是妻子、女兒、母親,同時也與物件、貝殼及牲畜類似,她們與它們共屬于交換的客體。

女人作為部落聯(lián)盟的異類,自然而然就會成為部落內部自身的“敵人”,因為在其出生部落的眼里,她們總有一天會被嫁出去,只是暫時棲居于此;而在聯(lián)姻的部落眼里,她們又是一個外來者。她們沒有文化身份,也沒有政治身份,但恰恰是因為她們的存在,使得政治與文化成為可能。

性與生育制度受制于父權制,正如階級剝削受制于資本主義制度。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盡管他將所有的不平等歸咎于財產(chǎn)所有制的演變,但他沒有解釋清楚,母系社會時期的財產(chǎn)所有制為什么沒有產(chǎn)出支配權,而恰恰是到了父權制時期,支配權才有了一個清晰的形象,這就是說,所有權與交換行為本身不可能帶來支配權問題,可能存在另外的原因,來支持支配權力的誕生。至少就性別政治而言,財產(chǎn)的歸屬性質與壓迫的發(fā)生并沒有直接的關聯(lián)。當然,恩格斯的用意在于論證階級的起源,但他將性別與階級屬性放在同一分析框架之中,從而得出階級解放必然帶來婦女解放的結論。

另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母系氏族的權力內涵不同于父系氏族,即性別問題是從后者產(chǎn)生的,伴隨著政治雛形即部落聯(lián)盟的產(chǎn)生。因此,與信奉母神的母系時代不同的是,性與生育成了權力生產(chǎn)的物質條件,而不僅僅是物質性的剩余勞動產(chǎn)品,否則我們就無法理解毛斯有關“禮物”的研究。因為在毛斯那里,能夠被贈予的禮物,正是自己生活必需品之外的剩余物,饋贈累積的是威望與榮譽;而恩格斯所說的剩余產(chǎn)品的交換行為則產(chǎn)生了政治權力,而這權力的基礎被分析為財產(chǎn)的占有形式,即私有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