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彼得·蓋伊是美國著名的歷史學家。1923年,蓋伊生于柏林一個猶太人家庭。為逃避納粹迫害,他們一家在1939年逃離德國,歷經坎坷于1941年才抵達美國。1947年和1951年,彼得·蓋伊在哥倫比亞大學先后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自1948年起,他在哥大先后就任政治學和歷史學教席,1969年轉至耶魯大學,1993年退休。彼得·蓋伊是一個高產的學者,發(fā)表專著20多部,尤以歐洲文化史、思想史研究著稱于世。
《啟蒙時代》是彼得·蓋伊凝聚前半生的人生經驗和學術觀照的心血之作。蓋伊的啟蒙運動研究,不單純是出于學術志趣,更有深層的精神關切與追求。據(jù)他自述,他的父親就是啟蒙思想的服膺者,他從小受到父親的無神論和世界主義思想的熏陶,納粹的種族迫害更使他堅定了世界主義的信念。在哥大期間,他潛心于啟蒙運動研究,發(fā)表了一系列研究論著,最終推出了兩卷本的《啟蒙時代》。
要更好地理解彼得·蓋伊這部《啟蒙時代》的學術意義和價值,有必要把該書放回到啟蒙運動學術史的脈絡里。
眾所周知,啟蒙運動是自我命名的。牛頓在力學和光學領域的突破性成就不僅成為啟蒙運動的一個主要思想源泉,而且也提供了啟蒙運動的一個主要隱喻:光明。啟蒙哲人使用光的隱喻,呼喚光明,傳播光明,用光明來驅逐黑暗。“啟蒙”一詞在法文和英文里都源于“光”,法文是lumière的復數(shù)lumières,英文是 light的動名詞enlightenment。啟蒙運動由此得名。自我命名也是自我理解和自我闡釋的。光或光明代表智慧、開明、理性、自由,最重要的是批判思維,與之相對的黑暗則是愚昧、守舊、盲從、專制和宗教偏執(zhí)。18世紀中葉,達朗貝爾為《百科全書》撰寫的緒論既是啟蒙運動的一份綱領性文獻,也可以說是一份啟蒙運動的中期報告。達朗貝爾寫道:“這部全書有兩個目的:既名為百科全書,就須將人類系統(tǒng)的知識及其他有關知識一并論述;既是科學藝術各方面的全書,自應將科學藝術的理論與實踐、原則與細則俱備?!?/p>
當然,如同《百科全書》本身的命運一樣,啟蒙運動始終伴隨著爭議,不時遭受責難、壓制乃至迫害。18世紀80年代,啟蒙運動已接近勝利的尾聲,樂觀的情緒漸成主流。歐洲君主普遍以“開明”自居,許多參與或標榜啟蒙的學者也進入榮耀的學術殿堂。此時,德國《柏林月刊》就“什么是啟蒙(運動)”展開了一場討論??档略谝黄涛闹薪o啟蒙運動下了一個最著名的定義:“啟蒙就是人類脫離自我招致的不成熟狀態(tài)?!薄耙矣谡J識。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的座右銘?!笨档逻€斷言:我們生活在一個啟蒙的時代,但不是一個已經啟蒙的時代。
康德振聾發(fā)聵的立論既是對啟蒙運動的總結,也成為啟蒙運動研究的肇端。很顯然,如何回答什么是啟蒙的問題,既關涉事實界定,也突顯出不同的歷史意蘊和價值取向??档乱越档?00多年來,對啟蒙運動的研究和評價漲落起伏,始終是各個時代重大思想論爭中的焦點之一,并且呈現(xiàn)出顯著的時代特征。
大體上看,啟蒙哲人的身后毀譽和啟蒙運動的歷史評價主要圍繞三個主題展開。
首先是法國大革命。啟蒙運動與法國大革命相繼發(fā)生,人們很自然地認為兩者之間存在一種事實上的因果關系。啟蒙運動與法國大革命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法國大革命不僅引發(fā)了思想界的大分裂,也促成了啟蒙運動的結束,把啟蒙運動變成了一個大問號。盡管不乏以啟蒙之子自居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但是革命恐怖也引發(fā)了巨大的驚懼。啟蒙哲人,要么某些人要么全體,被視為造成流血的罪魁禍首,受到追究和抨擊。早在1790年,保守主義之父愛德蒙·伯克就抨擊法國大革命淪為了一場大災難,詬病啟蒙哲人將自由作為孤立的形而上學抽象,消弭了個人價值抉擇和傳統(tǒng)所蘊含的經驗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