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釵記》中最重要的道具“荊釵”,是中國歷史上具有象征性意義的物件。荊也叫牡荊、荊條、黃荊,屬于馬鞭草科的一種落葉灌木。“荊釵”就是用荊條制成的極其簡陋的發(fā)夾,是貧家婦女用以束發(fā)的工具。
《后漢書·逸民傳》記載,東漢初年時的隱士梁鴻聽說有個同鄉(xiāng)孟氏的女兒孟光一直仰慕自己,年過三十仍然未成婚,于是也不管孟光那又黑又胖的長相,毅然聘為妻子,要求女家以布衣、麻鞋、織具、農(nóng)具為嫁妝。孟光剛做新娘,難免穿著打扮一番,可入門七天,梁鴻沒有理睬過孟光。孟光跪倒床前請教,梁鴻才說:“我娶妻是要能夠一起過隱居生活的,你這樣穿絲綢、抹胭脂,可不是我愿意見到的。”孟光于是把頭發(fā)的發(fā)髻梳得高高的頂在后腦勺上便于勞作,穿著粗布衣服下田干活。梁鴻非常喜歡。后來梁鴻為躲避迫害隱名逃到江南,為一戶大地主家舂米,住在簡陋的披屋里,可每次吃飯的時候,孟光還是“舉案齊眉”,以示尊敬。因此后世傳為夫妻相敬如賓的美談。孟光作為貞節(jié)妻子的典范,《太平御覽》引《列女傳》里就將孟光的衣著形容為“荊釵布裙”,表彰她安于貧困、嚴(yán)守婦道。后來還演變成謙稱自己的妻子為“荊室”、“拙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