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到后期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之后,沒過幾天,參加前期大學考試時報考的成均館大學便向我發(fā)來了信函。信中大意是由于某學生未能注冊,所以候選人的名額就落到了我的頭上,也就是說我被成均館大學錄取了。通過這件事情,“我是一個被最終選擇的人”這一說法再次得到應驗。
當我在現(xiàn)代集團進修院工作的時候,曾經向延世大學教育學研究生院提出申請,希望能在該校的產業(yè)教育學專業(yè)繼續(xù)深造。很幸運,我的申請被學校批準了。到了注冊日期截止的那一天,由于我還要上班,就委托妻子幫我去學校辦理注冊手續(xù)。但是還沒到中午,妻子就慌慌張張地給我打來了電話。
“老公,怎么辦?出大事兒了,他們說最后注冊日期已經截止了?!?/p>
原來,學校那邊說新生的注冊截止日期已經過了1天,所以不再受理學生的注冊了。一般情況下,注冊手續(xù)即便是晚一天也無大礙,但他們說在最后一天受理完學生注冊工作之后,全部的辦公人員都撤離了工作地點。由于當時我的交際圈子窄,沒有什么門路,只好接受了這樣的事實。不過6個月之后我又重新參加了考試,最終順利進入了研究生院。
我在讀博士的時候,也發(fā)生過類似的事情。當時我參加的是仁荷大學教育學博士生考試,但遺憾地名落孫山。這次,我也是抱著一線希望等待奇跡的發(fā)生。果不其然,學校再次給我打來了電話。原來,博士課程是根據各個單科學院拿到的T/O(Table of Organization,人員組成表)來選拔新生的,而我的教育學單科拿到的T/O少,所以未能入選。不過,那時候的體育教育學科沒有人填寫志愿,定員未達標,教育研究生院就多拿到了一個名額,而這個名額恰好分配給了教育學,于是我就以候選人的身份再次獲得了入學機會。所以說,讀博士也是我被“最終選擇”而獲得的機會。
在經歷多次類似的事情后,我產生了一個疑問,我向妻子問道:“我是你最初選擇的人呢,還是最終選擇的人?”妻子說,她最初選擇的人就是我。聽了她的話,我很快發(fā)覺到,其實“最初”還是“最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是被她最終選擇的,所以我才有機會與她步入婚姻的殿堂,并生下兩個可愛的孩子。每一對夫婦最終都是將自己的人生托付給了對方,所以才會有白頭到老、相扶相守的誓約。也許,這就是“最終選擇”的真正意義所在吧。
“要忍耐,要堅持,直到被最終選擇的那一刻。”這就是我給自己的人生立下的第一條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