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3)

當尼克松遇上毛澤東 作者:【加】瑪格雷特·麥克米蘭


自此之后,雙方彼此猜忌,無意彌補隙罅。中國新聞媒體和官方譴責美帝國主義。中國學童向滿口獠牙、涓滴著無辜鮮血的“山姆大叔”像丟擲小布袋,中國各大街頭廣場則布滿仇恨抗議的巨幅標語。美國不甘示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美國支持偏安臺灣的國民黨政權,以及其代表全體中國的荒謬聲明,阻撓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lián)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在奧林匹克競技場上,代表中國的是來自臺灣的運動員。美國總統(tǒng)時常語帶輕蔑地談論紅色政權,并沿用臺灣的說法,稱呼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為北平。

雙方偶爾會釋放出善意的風向球,以化解日趨沉悶、令人厭煩的僵局,但最后總是橫生枝節(jié),往往讓謾罵聲浪又重起大作。然后,20世紀60年代的兩起事件,更是令中、美原本冰封的關系雪上加霜。首先,毛澤東發(fā)動“文化大革命”,駐外人員全受召回國,以凈化他們的階級立場,中國因而幾無外交可言;其次,美國一頭栽進越南內(nèi)政。隨著美軍大舉增援南越,以及美國空軍狂轟濫炸北越,中國不得不力挺北越,出面與敵人斡旋。

60年代的尾聲帶給中、美及兩國領導人莫大震撼,一種新的現(xiàn)實主義觀孕育而生。中國人,尤其重要的是毛澤東本人,體認到中國在世界上的孤立無援。中國的所有鄰國之中,僅巴基斯坦友善以待,蘇聯(lián)則是虎視眈眈,在兩國邊界部署重兵,并明言不排除對中國動用核武器。美國雖不像中國孑然孤立,但也才剛認清自己并非全無弱點。越南一事讓美國國內(nèi)紛爭不已、歧見叢生;在海外,無論敵友,也都懷疑美國身為超級強權的國威究竟如何。

尼克松總統(tǒng)與毛主席終結了兩國的荒唐對峙。就時機而論,雙方對彼此采取行動已到了瓜熟蒂落的時刻。兩國內(nèi)部都有強大聲浪,認為建立關系可讓彼此受惠,即便關系冷漠也勝過持續(xù)的互不承認。兩方都可以對方為牌,來對抗他們共同的敵人:蘇聯(lián)。

但中美兩國要盡釋前嫌談何容易。歷史,特別是現(xiàn)代的歷史,還在從中作梗,民族自尊仍是難以逾越的鴻溝。美國往往自比為山陵上的光明之城,有管理社會和經(jīng)濟的靈丹妙藥,其所孕育的價值觀普遍符合人類需要。中國人的認知也不遑多讓。倘若傳統(tǒng)中國王朝以世界中心自況,睥睨其他蠻夷之邦,新興的共產(chǎn)黨政權即以世界的革命先鋒自詡,毛澤東思想乃是引領未來的唯一明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