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成性的人,
親手培植了妄想,
也埋葬了夢想。
在《西藏生死書》里面,索甲仁波切從“動的惰性”這個角度引用了一個古老的西藏故事,這個故事叫作“賽月童子的父親”。
有一個非常貧窮的人,在拼死拼活工作之后,好不容易存了一袋谷物,他非常得意,拿回家以后用繩子把裝滿谷物的口袋懸吊在屋梁上,以防老鼠和盜賊,當天晚上他就睡在袋子下守護。躺下之后,他的心就開始沸騰了起來:我把這袋谷物賣掉就可以賺一筆錢,然后再買更多的谷物去賣,不久就可以發(fā)財并討一個漂亮的老婆,之后就會有兒子。給兒子起什么名字好呢?他通過空空四壁上的一個小窗子看到月亮,接著盡情地浮想聯(lián)翩:
“多美的月亮??!多么吉祥的征兆!我要叫他‘賽月’……”
當他胡思亂想的時候,一只老鼠正在啃那條吊谷物的繩子,就在他剛說出“賽月”這兩個字的時候,繩子被咬斷,袋子掉下來當場砸死了他。“賽月童子”還沒有出生,這個可憐的農(nóng)夫便一命嗚呼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夢想雖然可以成為現(xiàn)實,亦可毀滅現(xiàn)狀。
如果只是躺在那里胡思亂想,就像老北京諷刺只耍嘴皮的歇后語“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一樣,美好的規(guī)劃遲遲不付諸行動也就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頂多得到個 “賽月”的虛名而已。從佛教的“無常”觀來講,生命在呼吸之間,此刻你活得好好的,但下一刻是否還有呼吸,那就不一定了,就如同這個“賽月童子的父親”。
記得有一位上師,他滿心慈悲智慧,以嚴厲教學(xué)而著稱。他說過許多充滿智慧的教言,對我觸動最深的便是這句:“不要找借口,也不要拖延,這些都是修行的大忌!”
那時,我還是個玩心略重的少年。上師的話無疑是當頭痛擊,讓我從此對修行有了新的認識。在發(fā)愿之后,我便按照次第精進修行。但是想來世上的人們,大多在做事情時都很難改掉拖延的毛病吧。
有個同齡的朋友對我說,自己很想去學(xué)寫作,以后當個編劇,但最近又太忙,覺得沒什么時間和精力,這讓他很著急。“仁波切,你可以加持我一下嗎?讓我不用費力就寫出好作品來。”這樣的“愿望”,其實在我聽來非??尚?。
諸如 “抽不出時間”“工作太忙,沒時間學(xué)習(xí)”等,無非都是拖延的借口而已。如果你真心有了奮斗的目標,你真心要做喜歡的事情,怎么會抽不出時間?又怎么會因為工作忙碌而不想去做?
拖延完全是行為慣性使然。你不妨仔細感受一下,當你心里想著 “明天還有時間”的時候,是不是渾身上下都缺少一種動力?而當你在內(nèi)心不斷催促自己 “必須要馬上完成”時,是不是覺得整個人都開始變得專注起來?你必須擺脫 “動的惰性”,從享受慵懶的狀態(tài)中跳脫出來。這需要一種強大的意志力,因此說,意志力薄弱的人往往也是最愛拖延的。
世間眾生,都有自己的夢想。夢想無有大小高低之分,只看你能否在擁抱夢想的路上踏實地付出。夢想是我們奮斗的方向,是我們有限的人生得以無限充實的力量。但是,如果 我們一再找借口拖延,那么我們失去的便不只是成就夢想的時機,更是自己心中曾經(jīng)充溢的萬丈豪情。
拖延帶來的后果,也不僅僅是毀滅曾經(jīng)的美好夢想,更嚴重的是,它會摧毀我們創(chuàng)造生活的勇氣,使我們失去奮斗的動力。雖說這世上的眾生因緣各有不同,天賦種種差異,可在追求夢想這件事兒上,大家都是平等的,只有拖延成性的人,才會最終失去追求夢想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