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考的字實在太偏,很難通過儲備來回答,就只好根據(jù)讀音和釋義來“造字”。如前所說,第一現(xiàn)場的小選手基本都經(jīng)過了長時間針對性的復(fù)習(xí),而第四現(xiàn)場一百位成人聽寫者則基本屬于赤膊上陣。在經(jīng)過了諸多難題輪番肆虐后,大家終于悟到了光憑儲備肯定是吃不消了,就紛紛開動腦筋現(xiàn)場造字。常常,主持人念了一段很長的古文,基本沒聽明白說的是什么,就等最后解釋那個要考的詞是什么意思,然后開始琢磨該用什么形旁和聲旁。這樣造出來的字如天馬行空,往往自己都不認識。特別有意思的是,考了一個“鹙”,是古書上的一種水鳥,聽聲辨形,肯定是鳥字旁加一個什么聲旁了,在“丘”和“秋”之間,我選定了后者,可是,“鳥”和“秋”誰在左誰在右呢?鵪鶉、鸧鹒、鸕鶿、鹡鸰都是鳥在右,那就把“鳥”放右邊吧!誰能想到,答案一出來,“鳥”不在左也不在右,而是在“秋”的下面……鷲、鶩、鷺鷥、鴛鴦全都笑了……
也有不少造對了的。比如,考了一個“醠”,意思是清酒。首先這個讀音比較少見,聲旁基本可以鎖定為“盎”,然后既然是酒,那就應(yīng)當從“酉”,答案出來,果不其然,就是“醠”。
整個答題過程酸爽痛快,令人心驚肉跳又心曠神怡,當然也有不少挫敗和遺憾。很多我聞所未聞的字詞都沒有寫出來,還有一些本來應(yīng)該寫對的也寫錯了。比如,“奡”,乍聽到題目的時候我心中竊喜,因為“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奡”是韓愈的一句詩,經(jīng)過王安石的評述,后人往往用它來形容韓愈本人的詩歌風(fēng)格,這個字也屬于我能靠儲備來應(yīng)對的題??墒菦]想到,一動起筆,“大”字下面那部分竟然一下子想不起來了,最后倒計時臨近,只好匆忙寫了個“小”字了事。
此外,因為是聽寫,聽覺能夠提供的信息局限很大,我們第四現(xiàn)場又不能像第一現(xiàn)場的小選手一樣提出自己的疑問,有些字就沒怎么聽明白。比如,木橛,主持人的解釋是短木樁。我鬼打墻地把“木”聽成了“目”,把“短木樁”聽成了“短目裝”,就以為是一種什么特殊的服裝,而兩位小選手居然一聽就都表示明白了,沒提任何問題,只留下我百思不得其解。后來答案一出來才恍然大悟,這個詞并不難,全場正確率也很高,但我因為聽錯了方向,就怎么也寫不出來。
還有一些簡單的字,比如安詳?shù)摹霸敗蔽覍懗闪恕跋椤?,熏陶的“熏”我寫成了“薰”,長年累月的“長”我寫成了“常”……
參加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真的是一次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毫不夸張地說,我平生所學(xué),在方寸之間接受了血與火的考驗!一次次,不到十四歲的小選手輕而易舉地寫出了正確答案,我卻在一番冥思苦想絞盡腦汁后仍然寫錯,這種前浪死在沙灘上的無奈感,讓人恨不得馬上滾回去狂讀萬卷書再出來見人。不過轉(zhuǎn)念一想,我輩老矣,臺上這些青春年少卻波瀾老成的小選手,不正是我們古老漢語如日初升的守護者么?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固其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