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他從全面觀點探討問題,但直覺卻使他了解到安定工人生活上一些具體物質(zhì)條件的重要性。他的宗教感使得他反對漢娜·莫爾[Hannah More,1745-1833英國女作家,有才女之名,于1799年成立宗教小冊子叢書社(Religious Tract society)—譯者注]的實用超驗論,以及她那廉價的庫存小冊子。她的小冊子中有一冊是贊美蘭開夏郡一個女礦工的例子。這個女工在九歲時就被帶下礦坑工作,跟比她小兩歲的弟弟一道推煤車。“她歡悅地跟著她的爸爸下煤坑,將自己埋在堆里,并在稚嫩的年紀(jì),不用她的性別差異為借口,而與其他礦工一道工作。他們的生活雖然艱苦,但對社會卻有極大的貢獻(xiàn)?!彼母赣H在一次礦場變故中,當(dāng)著小孩的面被殺害了。于是她就去申請一份傭人的工作,但由于她曾當(dāng)過礦工,許多人對她有成見,因此無法申請到工作。幸而她的苦難與耐心受到人們的注意,有人打聽她的下落,使她成名并得到工作。這本小冊子歸結(jié)道:“這個故事可以教諭貧民:只要他們愿意強迫自己工作的話,就必然有機會獨立自主,沒有任何難以克服的困境,使人們找不到受尊敬的工作?!蹦獱柦忝脗兿矚g和饑餓的工人一道工作,但對他們所受到之物質(zhì)上的痛苦卻不感興趣。她們解決工業(yè)化所帶來之物質(zhì)問題,只是用她們的寬宏度量,給予工人一些空名與地位。莫爾強調(diào)她故事中女英雄的父親是社會上有用的一分子,而他的女兒也受到雇主的公開稱贊。莫爾相信在一個實際社會里只要有這些名譽上的報酬就不再有什么需要了。歐文對一種基督教表示輕蔑——這種基督教放棄了主宰人類世界的使命,并且寧愿去贊美莫爾所描寫之女英雄所得到之虛幻的地位與名聲,而不愿去面對《新約》以外的一些令人震驚的真相,不愿去面對人在一個復(fù)雜社會中的生存條件。當(dāng)然,沒有人會懷疑莫爾對她自己之信念——窮人如果能默認(rèn)他們艱苦之生存條件的話,就更容易轉(zhuǎn)向宗教的慰藉,她堅信這正是使他們得救并且使市場社會順利運轉(zhuǎn)的方法——的真摯性。但是上層階級所依以為生之悲天憫人的基督教空殼,如果與工業(yè)宗教的創(chuàng)造性相比,卻是非常貧乏的,后者的精神已經(jīng)是當(dāng)時一般英國人用來拯救社會的工具。但是,資本主義仍然有前途等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