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如果平時我們是打電話聯(lián)系,三天沒有音訊可能不會讓我如此瘋狂,但是我們都已經(jīng)習(xí)慣了短信,沒有了回音……怎么說呢,簡直就是地獄三日游。”即使是已經(jīng)相愛的兩個人也會經(jīng)歷這種等待短信的焦慮。在自己的戀情中(是已經(jīng)相處了一段時間的戀情),我也經(jīng)歷過許多短信回復(fù)晚了帶來的不安。就像下面這樣:
在“想和我們一起嗎?”之后的那段空白時間,我敢肯定她不知道為什么生氣了。她平時回信息都很快,這次突然停頓說明我肯定是什么事情做錯了,我應(yīng)該回酒店或者怎樣。
再一次,她在“你是在生氣嗎?”那條短信后面停頓了好久。我很確定她肯定是生氣了,否則為什么要等那么久才告訴我自己沒有生氣呢?所有這些我對她情緒變化的感知全部來自回短信的遲速變化。
即使在跟戀愛無關(guān)的情況下,等待回復(fù)也是一件惱人的事。我發(fā)短信給一個熟人,跟他說關(guān)于閱讀這本書的初稿的問題。我說:“嘿,你有沒有興趣讀一讀我的書《約會心理學(xué)》的初稿?只是想找人幫我掌掌眼,我覺得你跟我的風格比較接近,可以給我一些好的建議。不過如果你沒時間的話,也沒事啊。”
這則短信的發(fā)送時間是周三下午1:33,且狀態(tài)馬上就變成“已讀,下午1:33”,但我直到第二天的下午6:14都沒有收到回復(fù)。在等待的這段時間,我一直擔心也許自己的要求對于我們的友誼來說過界了,也許我這么要求并不適合,等等。最后證實我的想法只是杞人憂天,他回復(fù)我說:“好啊,當然可以,聽起來很有趣的樣子……”
如果這樣的等待在愛情和友情中都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對于想要增加自己吸引力的單身者來說,這樣的等待策略無疑也是有道理的。
舉個例子,你是一個男人,在酒吧里遇到了三個女人。第二天,你給她們?nèi)齻€發(fā)了短信。其中兩人很快就回復(fù)了你,而另外一個卻完全沒有回音。前兩個女人的回復(fù)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對你感興趣的表現(xiàn),你的思維也因此放松。而另一個女人,因為完全沒有回復(fù),所以給你一種不確定性,你的思維就會試圖尋求一個解釋,為什么?你會不停地想,為什么她就是不回我?到底怎么了?我哪里做錯了?第三個女人創(chuàng)造了很多不確定性,從心理學(xué)的角度來講,這會大大增加對異性的吸引力。
艾琳·惠特徹齊、蒂莫西·威爾遜和丹尼爾·吉爾伯特的團隊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讓幾組女人瀏覽一些男人的臉書個人簡介,這幾個男人之前也看過這些女人的臉書簡介。第一組女人所看對象把她們評為最好,第二組女人所看的男人對她們臉書簡介的評價是一般,還有一組女人所看的男人對她們的臉書評價是“不確定”。正如人們預(yù)料的那樣,這些女人對把自己評為最好的男人的好感遠勝過對自己評價一般的男人。(這是一項互惠原則:我們更中意喜歡我們的人。)然而,對她們吸引力最大的還是將其評價為不確定的那組男人,后來她們表示自己想得最多的也是這組“不確定”的男人。當你腦海里越多地想一個人,他在你腦海里的存在感就越強,這很可能最終演變成一種吸引力。
我們玩的這種短信游戲,從心理學(xué)的另一個角度來解釋就是稀缺原理。人們總會抱著物以稀為貴的想法。當你不那么頻繁地給一個人發(fā)信息,你就從某種程度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稀缺的自己,從而增加了自己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