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黑一片之中,有生物在飛動。它們避開月光,竭盡嗅覺感官去追蹤它們的獵物,然后落在附近的某處,伺機潛近。四腳大步快跑一段之后,它們緊緊趴在了獵物身上。利用鼻子上的熱感應(yīng)器,它們能感知到獵物身體哪里的血管距離皮膚比較近。晚餐常常是從脖子上狠咬一口開始的。在那里,它們能待上整整一個小時,利用帶有溝槽的長舌頭,像吸管一樣吸吮著新鮮而溫暖的血液。一連幾個晚上,它們都要回到同一處傷口繼續(xù)用餐。人們認(rèn)為,它們能識別出獵物的呼吸聲,就像我們利用語音來識別彼此一樣。
這就是我所說的直接互惠的一個例子。直接互惠,就是簡單的平等交換原則。我給你撓了背,也指望著你能為了回報我而給我撓撓背。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蝙蝠之間的血液大餐。這樣的互惠行為在許多俗語中都有所體現(xiàn),譬如“以牙還牙”,以及“善有善報”。羅馬人常說的“quid pro quo”,就是指“用某物換某物”。從吸血蝙蝠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這類合作行為的產(chǎn)生遠(yuǎn)早于羅穆盧斯和雷穆斯,也遠(yuǎn)早于現(xiàn)代人類的誕生。
為了讓直接互惠發(fā)揮作用,雙方需要不斷重復(fù)接觸,這樣才能有機會用一方的好意回報另一方的好意。他們可能生活在同一條街道或同一個村莊,也許是一起工作的同事,或者每個周日會在教堂碰面。在吸血蝙蝠的例子中,它們都棲息在同一個山洞里。通過這樣的方式,它們就能在相互幫助的基礎(chǔ)上形成“接觸”。
在直接互惠研究領(lǐng)域,蝙蝠是經(jīng)常被人引用的一個自然界中的案例,另外一個例子就是珊瑚礁。各種魚類會把出現(xiàn)珊瑚礁的地方當(dāng)作“清潔站”,讓小魚小蝦在這里為自己清除寄生蟲:大魚們甩掉了一身討厭的寄生蟲,而小魚小蝦則享用了一頓免費大餐。當(dāng)瀨魚為大石斑魚提供服務(wù)時,這位小清潔工有時會游到大魚的腮腔或口腔之中,信心十足,相信自己絕對不會被大魚一口吃掉。當(dāng)石斑魚想要離開的時候,會稍微合攏一下嘴,并抖動身體,以此來提醒嘴里的清潔工朋友。甚至在自身陷入被攻擊的險境時,石斑魚還是會如此照做。其實這時候更加安全的做法,是迅速吞下小清潔工,然后一走了之。第一種策略是合作,第二種策略是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