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今社會之變(3)

部級領導干部歷史文化講座:傳統(tǒng)文化中的治國理政智慧 作者:國家圖書館


(二)教育:化民成俗

在中國古代,教育不僅是識字率和普及知識的問題。從儒家的理念來說,它是一種道德倫理教化的過程。唐代的官學分為國子學、太學和四門學,其主要區(qū)別在于學生的入學資格,學生父祖官位高低不同,進入的學校就可能不同。宋代的官學教育和唐代比較起來,最突出的特點是學生的身份背景被充分淡化了。

宋代的書院,是對于官方學校的補充。書院是普及文化的場所,也是理學群體實現(xiàn)其學術傳統(tǒng)延續(xù)性、加強團體凝聚力的活動中心。理學家主持的書院,提倡獨立于選士、取士的教育理念、學術思想和人生價值。

除了官學和書院以外,還有很多民間的教育形式。北宋時,人們就注意到,即便是身份微乎其微的“負擔之夫”,艱難謀生的下層百姓,也要每日積攢一二文錢,讓他兒子將來能有機會入學。南宋浙東學派的代表人物陳亮,曾經(jīng)多次參加科考不中第。他在給朱熹的信中,說今年要“聚二三十個小秀才,以教書為行戶”,一邊教書謀生,一邊準備再考。在宋代,科舉落第者或聚徒講學,或影響公眾事務,成為鄉(xiāng)里文化的普及者,基層社會活動的組織者。

村學、家塾等私學分布的時間、空間及其教學層次和靈活度,顯然不是官辦的州縣學校以及書院所能比擬的。陸游在他的《秋日郊居》一詩中介紹說:“農(nóng)家十月乃遣子入學,謂之‘冬學’。所讀《雜字》《百家姓》之類,謂之‘村書’?!泵蓪W的作用不僅是教兒童識字,最關鍵的是把儒家的理念、價值觀、核心思想變成現(xiàn)實的社會規(guī)范,滲透到民間,傳達到百姓中去。所以蒙學關系到中國傳統(tǒng)價值的凝聚力和普及程度。從宋代到明清,民間教育奠定了中國文化廣大而深厚的基礎。官方“曉諭”百姓,也會借助于比較淺易的文字,將國家政令等等傳達給普通民眾。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