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長了,他們相互開玩笑。趙樸初17歲,眉毛淡,胡須少,同學們拿他的長相開玩笑;孫起孟姓孫,加上1911年春天生,年齡小,才14歲,個子不高,大家以他的姓開玩笑,以“孫悟空”喻之。
東吳大學要求學生嚴格,學生要上“修身課”。課外見到老師,須主動打招呼;散步時,兩手不可放在口袋里;兩人一起上街,須兩腳步調一致。71年后,趙樸初在民進中央參議委員會上還談過自己小時候上過“修身課”。
在蘇州讀書期間,趙樸初迷上了昆曲。課余,他常去蘇州街上的新樂府,看仙霓社的演員演出昆曲,每出新戲,他幾乎一場不漏。
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已有600年歷史。昆山腔在明嘉靖、萬歷時盛行,清代乾隆時衰落了。趙樸初的老鄉(xiāng)、桐城人戴名世認為,昆曲影響了蘇州的社會風氣,影響了當時仕女的穿著打扮。
1921年,蘇州桃花塢創(chuàng)辦昆曲傳習所,在沈月泉、沈冰泉等老藝人的指導下,培養(yǎng)了四十余名“傳”字輩的學生。這些學生進來時才12歲,畢業(yè)后組成了仙霓社。新出道的人中,最出名的旦角是張傳芳,付丑是王傳淞。
坐在劇場看昆劇時,演員在上面唱,趙樸初在下面跟著音樂打譜子,俗稱攤鋪蓋拍曲子。時間久了,趙樸初熟悉許多昆曲,如昆曲家王季烈與劉富操合編的《集成曲譜》,俞振飛輯的《粟廬曲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