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這本小書要出中文版,我非常愉快。乍看之下,本書與當代亞洲知識界關心的事距離遙遠。它是針對20世紀歐洲最重要的思想家及其政治參與而展開的一項既富哲學意蘊又不乏傳記旨趣的考查。然而,我還是希望中國讀者能夠很快地看到蘊涵于其中的雙重旨趣。首先,因為本書所論及的思想家,從馬丁·海德格爾、漢娜·阿倫特到米歇爾·???、雅克·德里達,都已經對中國近些年來的思想紛爭產生了影響,如果我沒有弄錯的話。這是很好的事情。當然,我不是很了解中國讀者在多大程度上知曉這些人物在納粹時期和更為晚近的冷戰(zhàn)期間的政治參與。本書對這些實踐予以討論,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棄置這些思想家和他們的書。恰恰相反,正因為他們對政治懷著思想層面上的深刻興趣,只有試圖考慮到他們會怎樣設想自己的觀念被付諸實踐后所產生的深遠意涵,我們才能真正充分地理解他們的著作。
當知識分子遇到政治從更為寬泛的層面來看,《當知識分子遇到政治》意欲探討一個由來已久的問題,那就是哲學與政治權力的行使之間的關系,尤其關注它遭遇被暴政濫用的政治權力的狀況。在西方傳統(tǒng)中,關于這一關系的論爭始于柏拉圖的《理想國》,它至今依舊如當日一樣適時。然而,柏拉圖的分析不僅限于西方的政治經驗,它指向的是一系列普遍的思想與政治問題。暴政對政治生活的挑戰(zhàn)由來已久,從新生的21世紀的經驗來看,它也絲毫沒有消失的跡象。僭主及其思想上的支持者的面孔、衣著和語言可能變化,位于僭主政治核心地帶的基本意識卻似乎植根于人類靈魂深處。本書的寫作基于以下假設:我們對這個意識及助燃它的種種激情理解得越多,我們就越能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和它的需要,無論我們身處哪個國家、哪種文化。
馬克·里拉
2005年10月于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