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主義
【帝國主義】:殖民帝國(主要是歐洲國家)的總稱,馬克思主義的宣傳術語。
在19世紀,許多俄國知識分子憎惡沙皇制度,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可以推翻該制度的理論。具有反諷意味的是,馬克思認為他的理論只適用于高度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而不是落后的俄國,那里資本主義才剛剛開始。大部分時間在瑞士流亡的列寧,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改造,以使其適用于落后的俄國。他提出“經濟帝國主義”的理論,這是一套從德國革命者羅莎·盧森堡和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森(J.A. Hobson)那里借用過來的學說。這些思想家們都在困惑,為什么在發(fā)達的工業(yè)化國家里沒有發(fā)生馬克思所預言的無產階級革命?他們認為答案在于,資本主義通過在海外殖民地擴張,剝削那里的原材料、廉價勞動力和新的市場,使自身得以成功地轉化了。通過變成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就贏得了一個短暫的喘息期。國內市場不能完全吸納資本主義的產品,所以它必須拓展海外市場。從殖民地得到數量巨大的利潤后,母國就能夠多支付一些給工人階級,使他們走向改良而不是革命。
列寧認為,帝國主義的擴張之路是不平衡的。某些國家,如英國和德國,經濟高度發(fā)達,但是那些剛剛發(fā)展出資本主義的國家,如西班牙和俄國,則是脆弱的。在整個國際資本主義體系中,新興的工業(yè)化國家整體上處于被剝削的境地。那里,革命的狂潮能夠燃起光明,它們是帝國主義鏈條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因此,革命將會在落后的國家爆發(fā),然后波及發(fā)達國家。帝國主義國家高度依賴于殖民地,一旦割斷與殖民地的聯系,它們必將瓦解。列寧更進一步地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就是帝國主義列強為主宰全球經濟而激發(fā)的沖突的結果。
列寧成功地將馬克思主義的關注點從單個的資本主義國家內部轉向資本主義國家之間,這使馬克思關于無產階級起來反對資本主義的革命,轉變成為被剝削國家反對帝國主義列強的革命。
組織 列寧真正的貢獻是他對組織的關注。面對沙皇秘密警察的尾隨跟蹤,列寧認為俄國的社會主義政黨不可能像其他政黨那樣龐大、公開、努力贏得選舉,相反,它必須是小規(guī)模的、秘密的、由職業(yè)革命家組成的,在統(tǒng)一的指揮下被嚴密地組織起來。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黨圍繞這一問題而發(fā)生分裂。在黨的布魯塞爾大會上,列寧在黨內贏得足夠的支持,得到51位代表中的33票。列寧把他的派別叫作“布爾什維克”(俄語的“大多數”),而反對者——那些擁護溫和路線、要求政黨公開化的人——叫作“孟什維克”(俄語的“少數”)。1918年,布爾什維克把黨名改為“共產黨”。
列寧對組織的關注贏得了回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俄國陷于一片混亂。1917年3月,一批溫和主義者從沙皇那里奪取了權力,但是他們無力統(tǒng)治這個國家。1917年11月,布爾什維克精明地操控了主要城市中興起的議會(俄文為“蘇維埃”),從溫和派那里奪取了政權。通過一場殘酷的內戰(zhàn)并鞏固權力之后,列寧呼吁全世界所有真正的社會主義者加入一個莫斯科控制下的新的國際組織——共產國際,或稱“第三國際”。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社會主義政黨都分裂了,它們的左翼加入共產國際,并于1920—1921年轉變成為共產黨。自此,社會民主黨和共產黨之間充滿了敵意。
蘇聯的統(tǒng)治者在多大程度上相信馬克思列寧主義呢?他們總是在唱著馬克思主義的高調,但是許多觀察家認為,他們實際上背離了此種意識形態(tài),只是用它來裝點門面而已。蘇聯從未把其社會定義為共產主義社會——后者即將到來,這是他們的奮斗目標。是西方人把它們的國家叫作“共產主義”國家。1961年,蘇聯共產黨總書記赫魯曉夫魯莽地對“我們時代的共產主義”作出預言,宣稱到1980年就可以實現。但是結果相反,在1991年底,整個帝國瓦解了。